top of page

目錄 / 自序

自序

我在2012年5月正式應邀執教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美術及設計教育(榮譽)文學士課程(BA(Hons)Art and Design in Education,簡稱BAADE)的其中一個科目——兒童及青少年的美感發展(Aesthetic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簡稱ADCYA),實在萬分榮幸。

 

追溯一下,我是2000年春季入讀BAADE,至2003年畢業;但是,希望你不要太驚訝,在當時三年艱苦的學習時光裡,卻沒有機會選修ADCYA這一科!得到設計學院蕭競聰副教授的多番鼓勵、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教育博士班黃蘊智教授[1]的私下指導及兩所大學圖書館豐富館藏的「供應」,我開始以「自修」形式,為這個科目進行獨立研究,順道也開始課程內容的設計。無數次穿梭兩所大學的圖書館,特別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那兒環境清幽寧靜,促進了研究的氣氛與心神,相當享受。迄至2019年秋季,ADCYA是第六次給學生選修(亦是最後一次),與計劃於2020年暑假後結束的BAADE課程,一起完成藝術教育的歷史任務。

 

為ADCYA準備教學的種種,令我對美感發展這課題的眼界大開,當中涉及的美學範疇,可謂間接提升了不少對哲學的認識。知識雖然叫人「眼前一亮」;但是,學生們因應這科目而「用心」完成的作業內容,諸如職場坎坷和受壓的工作實況、美感經驗學習的局限和偏執、個人發展前景的迷惘等迴響,卻叫我這個作老師的,「有所感觸」:

 

記得完成第一次教學,與幾位同學個別約談後,我曾認真的問自己:「作為一位老師,我可以為同學做一些甚麼呢?」認同她/他們在香港投身藝術創作的困難?索性幫助她/他們找工作轉業?勸喻她/他們不要與老闆鬥氣,要知道創意與營商是兩回事?還是,安慰她/他們需要暫時放棄藝術創作的夢想……最後,我記得自己曾經這樣決定:「我要為同學做一些事……」其實,當時還不知道可以為同學做些甚麼?只知道需要尋找空間去好好醞釀……

張志珍, CHE 2020年5月

我在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的教育博士研究課題,隨著指導教授退休日子臨近,必須完成有期;為了節省學費,鐵定在2016年的暑假,完成研究與論文寫作。同年的12月1日,我亦正式畢業。四年的學習生涯,啟發我較為集中往「動機與個人發展」這個範疇裡鑽研,不少動機理論,實在叫人拍案稱奇;當然,理論總有其「貼地」及「離地」之處……因著對「動機與職業取向」研究興趣而衍生出來的意念,我發現可以為BAADE的學生「做一件事」!

我決意為學生進行一個涵蓋職業、美感與成長的初創研究,運用於研究院在學時掌握的質性研究訓練及職業取向選擇的研究框架,透過資料收集、分析、描述和整理,並在獲得學生們的同意下,把個人故事付諸出版,讓公眾也一同關心走在藝術創作道路上的朋友們的真實面貌。

 

思前想後,考慮把初創的研究出版,作為老師的我,此時此刻,是唯一而確實可以為學生做的事。藉著呈現學生們各自如何走進與藝術創作和設計相關的歷程,而最終仍不悔地成為「藝術門徒」的反思;其實,還有另一個較深遠的想法,就是希望讀者(特別是對設計及藝術創作情有獨鍾的青少年),能具體認知、感覺和觸碰從事林林種種的藝術創作和設計工作者獨特的生涯規劃、美感心靈與個人成長,從而為考慮、有志或執意要走進藝術、設計、藝術及設計行業的朋友們,提供一些思想的準備、經驗的參照和心靈的支持。

 

最後,謹以這本自資出版的小書,為BAADE的結束,作為一份紀念禮物;並趁此美好機會,銘謝二十年前,在BAADE課堂遇上的三位良師:


肯定、認同及欣賞我藝術創作能力的Rosanna Li(李慧嫻);

開拓及推動我研究與思辯能力的King Siu(蕭競聰)

指導及更新我視覺藝術教學法的Winnie Lee(李桂芳)。

[1] 於2012年教育博士一年級時接觸黃蘊智教授,她當時任教的科目為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及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Motivation and its Role in Human Development。黃教授在個人美感發展領域方面的專長,成為我的幫助。在此,特別感謝她的指導。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