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目錄 / 前言

前言— 藝術門徒的路線圖?

豈有獨特的路線圖?

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獨特的。每一個人的職涯規劃、個人成長和美感發展歷程,更是獨一無二的。

 

我們隨著成長,「個人-環境」(person-environment)兩者之間,有著不同層次、不同深度、不同密度的互動,這是一個複雜和充滿動態的過程。這個過程,其實是雙向的,因為,「個體是一個主動者,不單活在環境之內,也同時在締造環境」[1]

 

書中十二位藝術創作與設計的愛好者,年紀最輕的為24歲,較長的則為40歲。有曾全職工作只一年、有曾沒有工作達三年、有曾在十六年內轉了8份工作、有曾在興趣和謀生中長期徘徊、有曾在多番折騰下選擇自由工作、有曾被公司欺壓而覺醒需要自強、有曾遇上交通意外後奮力自救……她/他們,均在職涯的不同歷練中,各自建構了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個人化的「生態環境」(ecosystem)[2]

 

雖然,她/他們出生的年代、成長的過程和職涯的經歷,均有所不同,但是,卻呈現明顯的共同點:

 

第一、她/他們的「個人興趣」(personal interest),得以發展成為「職業興趣」(career interest),與個人的成長歷程,有著密切的關係;

 

第二、她/他們的美感發展,孕育自個人成長中不同的大小事件及一些重要且關鍵的人物推動;

 

第三、她/他們的美感發展,催化自職涯規劃中「職業的自我概念」(occupational self-concept)、「價值與意義的賦予」 (values and meaning making)及個人能力提升和肯定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誰是路線圖上的重要人物?

綜觀十二位藝術創作和設計愛好者投身與美感領域有關工作的初始原因,大都源自個人早期發展階段中的「繪畫興趣」、「繪畫天分」、「嚮往自由」及「率性而為」;當與身邊的外在環境互動,媒體與玩具的影響頗為明顯。連載式的漫畫書籍、有趣別緻的繪本(例如:台灣表哥手繪的西遊記搞笑漫畫故事書)、電視播放的卡通片集(例如:「美少女戰士」、「婚紗小天使」等)、造型別具吸引力的卡通人物及長期陪伴左右的玩具(例如:LEGO),讓她/他們的繪畫興趣與天分,創意想象和空間發展,得以持續地被延伸。

 

除了媒體和玩具,原生家庭的主要成員與第二家庭(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可以說,是進一步且深入地影響她/他們探索、理解和體驗藝術創作與設計的重要人物。

 

這群重要人物,對藝術創作與設計的態度不一,有些是愛好者,有些則不是愛好者。根據十二位朋友在個人發展及美感探索的故事,發現如果得到重要人物給予「助力」,她/他們會較為進取,充滿自信,能夠放膽、自主地拓展個人的發揮空間;如果來自重要人物的是「阻力」,她/他們則傾向較為迷惘,自我懷疑,情緒糾結,在開拓個人發揮空間方面,難以知所進退,找不到清晰定位。

 

如果重要人物採取的是不過份敏感、不高壓、不批評,在適當時刻給予尊重與同意等「在旁觀察」的態度,來自個體的自發性(包括內在動機)容易逐漸增強,成為「主宰權能」[1] 的人。源自自發性的內在動機,是個人美感發展的原始動力,在持久性的維持和發展上,十分有利。即使在發展歷程上,遇到極大困難,也會嘗試自行解決,並忠於自己,堅持到底。十二位朋友中,HO、JASON與KAMAN的發展,呈現這方面的特質。

 

除了原生家庭,第二家庭(學校)中的重要人物,在十二位朋友的成長、美感與職涯發展中,亦佔據關鍵位置:個人的畫作或手工製品,可以被班主任、視覺藝術科老師或其他老師肯定和讚賞,得以「貼堂」及公開展示;自己的小手作設計、壁報與攝影的創意設計、在不同類型的設計比賽中獲獎,得到朋輩的欣賞、稱許、認同與接納;在藝術創意和設計喜好的發揮上,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學、朋友或伙伴,一起勉力前行……

值得注意的是,十二位朋友中,過半在高中時期,曾選修視覺藝術科,並參加視覺藝術科的公開考試(其中2人,更曾參加預科程度的視覺藝術科公開考試),部份表示在應考準備過程中,視覺藝術科老師傾向重視考試成績,不停「催谷」。似乎沒休止的操練,令她/他們深感疲憊,更有曾懷疑自己對藝術創作與設計追求的目標和價值。至於社區私人畫室,同樣在應考準備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不過,它們似乎提供的,卻是喘息空間或技法開拓等另類指導,沒有給予過多的壓力……

 

反觀幾位朋友,在高中時期,沒有選修視覺藝術科,沒有參與此科的公開評核,她/他們在個人美感的後期發展,涉獵的領域可謂頗為寬廣(例如:由演員化妝到劇場後台設計);有的卻相當聚焦(例如:由人像或活動攝影到微電影製作);整體來說,傾向由興趣引發到職業選擇,而又由職涯實戰需要,回頭引帶其發展新的或進深的美感興趣。相信,隨著成長與不同遭遇的微妙互動,十二位朋友獨特的「美感心靈」[4],亦徐徐地被孕育起來。她/他們對美、藝術、創作和設計,均有不一樣的價值取向和抉擇!

想稍為一提的是,無論在高中階段有否選修視覺藝術科或參與此科的公開評核,十二位朋友中的大多數,均受惠於與藝術創作和設計有關的職業訓練。修讀不同類型的設計課程,無論是高級文憑或基礎課程文憑,她/他們可以較為正式由興趣起步,從而思索及體驗未來的、與美感領域有關的職業發展。可見,職業專才教育在職業選擇和體會的過程中,實在相當重要;而來自職業訓練局(VTC)[5] 轄下的教育機構、私人教育機構或各大專院校提供的設計課程,對個體的美感發掘、訓練與栽培,扮演著相當關鍵的角色。

 

隨著十二位朋友進入青少年及成人階段,來自原生家庭和第二家庭(學校)群組中的重要人物,逐漸向外轉移、開闊和拓展:信仰指導與陪伴成長的修女、社區畫室中的老師、職業與思維訓練的大專和大學講師、肯賦予學習機會或願意從旁指導的前輩或上司、懂得欣賞及樂意回饋的客戶、在藝墟擺賣而認識的大叔等……這些人物,雖然並非長期或持久接觸,但是,在催化和穩定「藝術創作與設計」可以成為認可職業、在建構「藝術創作與設計職業」對個人的意義和價值、在投身「藝術創作與設計職業」而得到個人能力、成就和滿足的肯定這幾方面,作出持續的影響和貢獻。

 

可有屬於自己的路線圖?

生活在香港這個講求金錢與實效掛鉤的偌大「文化環境」(cultural context),即使是熱愛藝術創作和設計,在投身與美感領域有關的職業上,十二位朋友也逃避不了來自急速的經濟轉型、過份強調的商業價值、以功利為主導的社會規範等種種挑戰,在工作種類的選擇和成就上、在個人信念與價值觀念的堅持上,在藝術與設計創意思維的發揮上,帶來一定的沖擊和考驗。

           

面對前路的發展,在美感探索、職涯實戰經驗和職場文化三個範疇的互動中,有順著機會自然發展的CASSA、有仍在探索方向的ISAAC、SAMUEL和YOLA、有怡然自得並知所進退的FUNG、有定意繼續前進與開拓的AGNES、HO、JACKY、JASON、KAMAN、PAUL和YUKI;其中,JASON和KAMAN更在反覆思量與整合後,為自己的美感創作及職業發展,建構出別具特色的個人定位。

 

謹在這裡,代表這十二位朋友,向在她/他們的藝術創作與設計發展歷程上曾經同行的重要人物,正式道謝。因為,曾經有你們的陪伴、支持和鼓勵,她/他們今天才能名正言順地成為「藝術門徒」。

 

同時,很想邀請正在閱讀這書的你,也來加入成為身邊藝術創作和設計愛好者的重要人物!誰是身邊藝術創作和設計的愛好者?他們可能是甚麼人?他們可能是你家中的子女、鄰家的孩子、學校裡的學生、班房中的同學、一起成長的朋友、工作地方的同事、社區或信仰群體中的參與者……

[1] 原文為「human being functions as "an active agent in, and on, its environment"」(頁634),是引自Cook, E. P., Heppner, M. J., & O’ Brien, K. M. (2005) 於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ling and Development 第33卷 第三冊 Multicultural and gender influences in women’s career development: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文章之內。

[2] 「Ecosystem」是學者 Urie Bronfenbrenner(1917-2005)發展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理論的概念之一,指出個人發展與環境之間關係密切,個人會就環境作出主動及不同的調節。讀者欲了解更多,可閱讀 Introducing Bronfenbrenner: A Guide for Practitioners and Students in Early Years Education(2007)一書。

[3] 「主宰權能」一詞來自江紹倫教授(2009)《認知心理與通識教育》一書中「消費主義扼殺人性」文章(頁137-138)。江教授研究兒童認知心理發展,本書的第三與第四部份,為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包括父母、家庭和學校教育,提出不少獨到及貼地的觀點,編者極力推薦。

 

[4] 「美感心靈」概念乃來自台灣學者曾昭旭教授(1943-)。他認為針對美感教育主題而言,種種藝術知識的學習、藝術技能的訓練,不及美感心靈、藝術主體的啟發來得重要及優先。他強調「有此心靈,一切美術音樂的知能訓練,才有依附,才真對學習者的人生有益」(頁12)。全文見〈美感教育與人生〉(頁11-19),載於王旭統等(編)的《美感‧教育》(1988)。

[5] 職業訓練局(VTC)於1982年成立,是香港具規模的職業專才教育機構,為中六畢業或中三至中五離校學生提供不同程度的職業專才教育。機構成員包括: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青年學院、中華廚藝學院及國際廚藝學院。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