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目錄 / 編序

編序

書中十二位涉獵不同美感範疇的故事作者,全是藝術創作與設計的愛好者;而我,因為種種不同的原因,未能像他們般徹底走入「藝術歧途」[1];但是,也得承認是一個半忠心的「藝術門徒」,因此,我把自己部份的美感發展歷程及個人成長實錄,以第十三位作者的身份作分享。

 

全書分為四個部份:

 

第一部份「前言—藝術門徒的路線圖?」,是十二位「藝徒」的個人故事經過重點分析後而得的發現。隨著成長,「個人-環境」(person-environment)兩者之間,有著複雜和充滿動態的過程。「個人興趣」如何延伸為「職業興趣」?個人的「美感發展」,如何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和歷程中得以持續,進而孕育獨特的「美感心靈」?路線圖上出現的重要人物,至為關鍵。

 

藝徒行述」* 是本書的第二部份,精選展示十二位「藝徒」的個人作品及經歷記錄,可謂是其職涯規劃、美感心靈與個人成長的視覺摘要。

 

第三部份是各位「藝徒」分享自己在「藝術歧途」中,與職涯規劃、美感心靈及個人成長有關的獨特故事。

 

第四部份「結語—如何繪出自己的路線圖?聽下『佢地』講……」*,是眾位「藝徒」對有意以自己喜歡的美感領域為職業的年青朋友的建議及提示。

 

至於,作為第十三位「藝徒」的我,主要分享「興趣作為動機在美感發展的角色」,希望讀者留意「興趣概念」「興趣的動機起源」「興趣的演化歷程」及熱衷研究動機中「自我決策」(Self Determination)的Andreas Krapp(1992,2000,2002)的「人-物興趣理論」(Person-Object Theory of Interest),在兒童及青少年發展階段的獨特地位與功能。

張志珍, CHE 2020年5月

或許,藉著介紹及整合這些「睇漏眼」的知識,加上以我第一身的經驗作例子,能引發年青讀者或身為教師、家長的你,對「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在一個個體後天興趣發展的影響上,作出初步關注(如能投放一定程度的關注,則更佳)!倘若,讀者覺得理論這部份艱澀無味,歡迎直接跳讀至「學前時期」,從我年幼時在享受「混色」效果開始,如何徐徐走進不同美感領域,悄悄成為「藝術門徒」的歷程……

 

為遷就編印方式,我的個人視覺摘要 *,會一併放在分享文章之後,期望和十二位故事作者的「藝徒行述」,作出首與尾的呼應。

 

特別一提的是,在搜集及整理文獻資料的過程中,遇到不少與本書題材相關或表達形式相似的優秀作品,記錄在好書共享之內。如欲深入了解和關心編著者出版此書的整體感受,不妨打開後記與鳴謝,與我同行一小段困惑、熱鬧與溫暖的心靈短旅。

在尊重知識產權的情況下,讀者可直接下載閱讀。實體版可於寄售點選購。

 

編著者十分樂意收到各位讀者的迴響、賜教與查詢,歡迎電郵至sumcheresearch@gmail.com,與我聯絡。  

*抱歉:

1. 電子版未能涵蓋「藝徒行述」,讀者只能於實體版欣賞。

2. 至於「結語—如何繪出自己的路線圖?聽下『佢地』講……」則分拆緊貼於每位藝徒的故事之後。

[1] 「藝術歧途」的概念乃取自吳冠中先生於1995年的文章《歧途》(載於《我負丹青:吳冠中自傳》,頁129-132,2005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