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創作』,說到『藝術』,總令人感到遙不可及。然而我們奔波於公式化的城市之中,忙碌於成就他人的成就,創作卻是尋回自己的途徑。每個人與生俱來便有創作的能力,也有著獨一無二的藝術頭腦,那些感受到藝術『呼召』並一心追尋下去的,最後都蛻變出獨一無二的人生。透過《畫家宅》,一起來拜訪十五位香港畫家的家,聽他們說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創作、自己的喜樂與哀愁,也許會發現,當中一些經歷和心情,你也有共鳴」
18 DEC, 2019摘自https://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9620443473
AGNES_環保設計(皮革製作);藝術教育
小時候,時常夢到一些有趣的衣服、袋、飾物等,睡醒後,自然地把它們繪畫下來。這是第一個讓我有當設計師念頭的時候……
我現在是自由工作者。由2010年開始,7年來的工作內容經歷不同的轉變,有為自己創立的公司提供環保工作坊及環保提案,有為其他公司承接平面設計的部頭工作,有為NGO逢星期六教授小朋友的繪畫班及黏土班,有為朋友每星期兩次擔任兼職行政事務……整體來說,全都是自由工作者模式。
最初,有時會不太喜歡這種工作模式,因為開始時不太習慣由穩定的朝九晚六上班模式,跳到那麼自由的時間,全部都是自主的。有時很累,因為常要「用腦」,要自己決定全部事情,沒有太多朋友可以分擔,亦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對是錯,而且開始時收入不太穩定,沒有安全感。但現在比較喜歡,因為習慣了,覺得自由工作更能讓我掌握自己的時間及更有自主性,而且,很多事務比以前上了軌道,處理時更得心應手。
我曾經從事不同類型的工作。以前在學時,曾做過會所接待員、雪糕店員、暑期班導師等兼職。設計學系畢業後,做過產品包裝校對;上班兩個月,發現這工作跟設計沒有太大關係,不想蹉跎歲月,便辭職了。往後,在大學的產品研發部門,做了設計師差不多兩三年時間。為了有新嘗試,便轉變了新的工作類別,到了一家項目管理公司當設計師。可是,這工作只做了一個星期,差不多每天都哭,覺得性質不適合自己,同事們上班時間很晚,工作又多,沒有時間指導我怎樣工作;有時又要為工作外出應酬、放工時間太晚……慢慢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去交際應酬;而且,每次項目活動完畢後,都製造了大量垃圾。跟家人商量後,便離職了。
2010年想完成學士學位,因爸爸生病,亦再找不到全職又有興趣的工作;當時,接觸了UPCYCLE概念及在友人鼓勵下一起去擺攤,如此,便開始了自由工作的職業生涯。
初心、初創與未來
回首當初,我也不太能實在地說出最初很想加入設計行業的原因,我留意到自己在想象中、夢中或真實情況中,也喜歡設計。舉衣服設計為例,我會自己構思及拼湊,獨一無異,在市面上是找不到的;我喜歡把自己的設計記錄下來,好像不是每一個人都會這樣做,但是,我卻很喜歡這樣做。
其實,設計是一個「很酷」的行業,我總是想更認識它。不過,除了「酷」,還有很多其他東西要處理,與藝術教育不同。參與藝術教育,無論在自己公司及在其他工作單位,學生包括小朋友、ADHD學生、成年人、婦女等不同階層的人,教授簡單的繪畫和手作,如何利用棄置物料來作UPCYCLE設計,目的是想以自己的過去經驗,鼓舞更多人不要放棄,並可以用不太多的資源來接觸藝術,而不是每一個創作都需要錢。
至於建立個人品牌?小時候,我曾希望可以有自己的品牌,但當自己有一個品牌之後,又覺得有點不外如是,或許因為品牌可以大可以小,亦不代表什麼……或許,小時候想得太簡單了!當時想象的畫面是:在一間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簡單店鋪內整理產品,然後跟銷售員交待一下便離去。但當長大後,知道更多關於社會及設計的關係時,發現我想設計的,未必是簡約與高尚的產品,所以跟「回首當初」的感覺或想法可能有些出入。
自從「回憶工業」拿了種子基金後,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不同的人與事,也曾有很好的「伯樂」。從未有這個構思,到現在公司開業近5年,我似乎一直都沒有很積極地去找機會;或者,我有主動過,但發現被動,更能讓自己成功。我覺得自己有一種「順勢」的想法,每遇到一個人,就能讓我遇到更多的人及更多的機會。發展「回憶工業」的第一年,未能摸清自己想要甚麼,有很多我不太願意去的社交活動也去參加,令我很不自在;現在發現,還是與有共同想法或話題的人交談更好,不想太勉強自己及浪費時間。當機會來到面前,我還是會把握及好好嘗試,不想沒有嘗試就放棄,這也是我多年來的宗旨。
關於「回憶工業」的整體發展?初期,我全職去打理它,讓自已在財政上遇到壓力,也有想過放棄。大概3年前,有一個朋友邀請我當兼職,每星期兩天,完全不屬任何設計範疇,讓我有更穩定的收入,財政壓力也減少了。兼職以外的其他日子,繼續打理「回憶工業」等其他部頭工作,時間全部由自己掌握。其實,每年的工作週期也差不多,一至三月多是淡季,沒有太多人找我辦工作坊等;四月之後,開始有不同機構、學校、公司找我做不同類型的UPCYCLE設計,有的是工作坊,有的是整理展品。每年結算時,公司財務都有增長,但每年的收支卻不能預測得很準確。
這一兩年,我在檢討公司情況時,覺得當初的「回憶」元素仍實踐得不太夠,會重新構思一下。現在,我依然是一個人擔起這個「工業」,需要時會找朋友、師傅、義工及其他人幫助我。雖然如此,我覺得可以從事與美感有關的工作,是一份我能駕馭且很開心的工作,既可認識從事不同領域的美感工作的朋友,又能令受眾多多少少認識美。自己亦會主動看更多相關的書籍,相對在學校讀書時,反而更感興趣及更能吸收。
如何繪出自己的路線圖?聽下「佢」講……
“ 我會鼓勵大家先嘗試,再定期「Review」自己有幾想在這個領域發展,以及多留意自己的心情轉變。整個職業發展過程,是一個進化及了解自己的過程,會因為不同時間及個人經歷而改變。除了有心理準備外,多看不同的東西,擴闊視野,與不同的人交談也很重要;我覺得不應該只單單「Focus」在藝術領域上;這樣,才可以衡量自己的喜好與定位 ”
後續……
如欲了解更多關於 Agnes的現況,請按以下連結查看:
https://www.facebook.com/memoriesfactory.hk
Instagram: memories_factory
[1] JCCAC是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簡稱,前身為石硤尾工廠大廈,經改建後,於2008年開幕,現為一所多元化及對外開放的藝術村兼藝術中心。每年12月,均舉行「JCCAC藝術節」。公眾可透過JCCAC網站、每月出版的節目表或訂閱JCCAC電子通訊,獲得最新的活動資訊。
[2] 大芬村是深圳市龍崗區布吉街道下轄的一個村民小組,佔地面積0.4平方公里,原住居民300多人。1989年,香港畫家黃江來到大芬,租用民房招募學生和畫工進行油畫的創作、臨摹、收集和批量轉銷,由此將油畫這種特殊產業帶進了大芬村(3 Oct, 2018摘自https://www.tripadvisor.com.hk/Attraction_Review-g297415-d2051368-Reviews-Dafen_Oil_Painting_Village-Shenzhen_Guangdong.html)。
一切從卡通開始……
小時候,時常夢到一些有趣的衣服、袋、飾物等,睡醒後,自然地把它們繪畫下來。這是第一個讓我有當設計師念頭的時候,可能與看了「美少女戰士」卡通有關。當時,我的書法習作曾被老師選去「貼堂」,之後一直都很想再加鑽研,但最後沒有花時間及金錢在書法上,卻偶然有機會在進入自由工作模式時,有代理人問及可否教小學生水墨畫,因而有機會接觸及涉獵。現在雖然已沒有教授孩子們,但有時間,也會看書自學;西洋書法的學習過程亦如是。此外,姑媽等長輩,常帶我到電影院看不同類型的電影,有荷李活西片和港產文藝片,也許與居住在銅鑼灣有關,電影院都是在附近的,放學後就可以去了。
中學的美術科只唸到中三,這與學校在高中時安排的文理科分班有關。我選的是理科,而學校只有成績最差的文科班,才可選讀美術科。雖然如此,校內不少班際的,大凡與美術有關的比賽,我都有積極參與,例如話劇比賽、傘上繪畫比賽等。中三那年,用了不同方法,從紙上「繪寫」朋友的英文名字,並到處叫同學選購,是第一次以美術有關的技能去「賺錢」。
中五的暑假,一位修女介紹我到BILLY‵S ART PLACE公司做暑期工,那公司主要是訓練對藝術有興趣的年青導師,到不同的學校或社區中心教小朋友暑期班,是我第一次以非義工身份,去教授美術課程。在教小朋友繪畫時,會涉獵到蠟筆、鉛筆、廣告彩等,旨在讓他們嘗試運用不同顏料,屬於非技巧訓練。當時,自己也是第一次嘗試涉獵陶泥,學習簡單的陶藝製作及拉坯;之後,便教授孩子相關知識及製作。
大專時,修讀設計系的高級文憑,第一次真正接觸產品設計,學到甚麼是美學等。畢業後,多是從事產品設計,也會接觸到平面設計。直到2010年離職後,大學老師介紹我參加了UPCYCLE課程,因而認識及開始投身環保設計。
自己與事業的「升級再造」
UPCYCLE,又名「升級再造」,是一個新興的環保設計概念,意思是不像循環再造般將回收物料打碎再造一件新品,而是運用原有的物料再加工,為它「賦予」新的價值。我忘記了那個課程的細節,依稀記得好像有講座和參觀,例如到深水埗與製作手推車的伯伯「交流」。然後有一堆由主辦單位預備及收集的物料,包括皮革,車輪,衣架等,讓我們選擇,並作出個人的設計。學員會被編入不同的小組,跟隨不同的導師,並定期向導師匯報自己的進度,有點像「師徒訓練」。最後,全體學員需要作個別報告,幾個月後,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簡稱JCCAC)[1]作一個總結性展覽。
可以說,當時介紹這個課程的老師、高級文憑時期跟我合作做畢業企劃的同學(也是課程學員)和課程中認識的各位師傅們,是我踏上UPCYCLE道路的無形推手。
在差不多同期,我亦參加了手作皮革課程,可以說是開始把UPCYCLE 和手造皮革兩個概念合而為一,成為自己公司的概念雛形。話說在UPCYCLE課程時,曾接觸到一大堆廢棄皮革(最後的展品也是用這些皮革來製作),覺得想嘗試真正學習皮革製作工藝,便上網尋找課程。那是一個很短的一日課程,是與朋友們一起參與,每人都製作不同類型的產品。只一位導師,但他對我們卻耐心教導。我觀察到他有很多小小的剩餘皮革,便問他可否給我創作。與他分享我的「UPCYCLE皮革試品」概念後,他很樂意把剩餘的皮革送給我,亦成為第一個支持及供應物料給我的人;到現在,我還是用他送給我的皮革,作班級教授時用的材料。與此同時,我亦開始把自己的環保皮革產品在香港和國內的深圳擺攤。印象中,我是先在深圳擺攤。
當時有一個市集叫「華僑城」,好像和一個好朋友到訪過,他提議不如試一試到那邊擺攤,售賣他個人設計的TEE(他是高級文憑時認識的同學,不過,他讀的是平面設計)。往後,他知道我開始製作皮革物品,便叫我也一起嘗試。
我當時抱著「Nothing To Lose」的心態,像與朋友一起去旅行般,在當地的青年旅社住一晚,也不太花費;而且,當時家在粉嶺,去深圳擺攤不算辛苦。記憶中,到深圳擺攤,應該只有兩三次,也曾到過澳門擺攤;後期發現,我的產品似乎有市場,便回香港找本地市集。
整個UPCYCLE皮革的構思及製作都是靠自己。擺攤最大問題是看檔的人手,最少也要兩個人,起碼當一個去了洗手間,另一個可以繼續看檔;所以,我通常也要找朋友一起去。往後,我找了一位UPCYCLE課程同學做搭檔,邀請她構想及商量,有沒有東西弄出來賣,怎樣擺放製品更吸引;如是者,有兩個品牌,大家互相幫忙,並集中在香港擺攤。回想起,擺攤開初,也認識到不同朋友,無論是顧客或鄰近檔主,有些到現在仍有聯絡。其中一個很特別的例子是,在深圳認識了一個內地人,他很欣賞我的概念,找人製作了一個木製招牌送給我;這些年來,大家也會不定期見面,有時,他又會帶我們到深圳大芬油畫村[2] 逛逛等。可以認識一個完全不是自己圈子的朋友,並可以聯絡這麼久,很難得。
往後,終於選擇進修學位課程,因為香港沒有關於設計的兼讀學士學位課程,只有理工大學的美術及設計教育(榮譽)文學士課程(簡稱BAADE),所以就報讀了。這個課程,幫助我反省自己過去是怎樣接觸到「美」、「藝術」和「設計」及如何被培養成今天的自己;同時,也學到不少與社會有關的創作議題。2013畢業那年,大學老師向我介紹了一個「網上眾籌」平台,問我有沒有想做的計劃,我不想放棄機會,便開始構思:希望結合之前所學到的UPCYCLE環保設計,配合富情感部份的回憶設計,由兩者合成的一個展覽。
整個展覽的構思由來,應該與BAADE課程有著密切關係。課程讓我回想不少自己過去的美感經歷,在設計畢業企劃時,我選擇研究自己的家族歷史,這個功課,令我發現自己想開創關於「回憶或情感的設計」(Emotional or Sentimental Design)。其實,那幾年我搬家多次,由銅鑼灣唐樓被收購(2007),到粉嶺望著田園的生活(2007-2011),到在元朗租屋住了1年(2011-2012),到最後回歸港島,住在姐姐的附近。每次搬家,執拾時,發現自己對積累多時的個人物品,雖感無用,卻不捨棄掉……這種重複出現的情況,引發我開始構想,究竟,我一直在做的UPCYCLE,可否配合富情感部份的設計:即運用手上「食似無味,但卻棄之可惜的東西」,或許可以是一個新的設計領域。
我把這些思緒,跟一位曾一起籌劃社會服務計劃,又合作已久的朋友分享,大家一起討論,嘗試運用人們的回憶故事及看似無用的個人東西去UPCYCLE,製成物品,放到展覽。我的第一件「回憶工業」設計,就是用自己的獎牌,製作了一個掛鐘。
那個計劃概念得到不少人的認同,有人開始問我會否到公司、機構等,去教授環保設計,當時,我開始意識到這個概念的潛力。因為申請了大學的公司起動基金,便將這個計畫的概念,變成一間公司,這就是「回憶工業」的雛形。這些年來,我都有教授不同的人,去做一些簡單的環保設計,希望他們先入門,發現自己動手也可以簡單做到設計。
成長與美感發展的難忘經歷
在與美感有關的個人成長發展中,兩個在中學階段的經歷特別難忘:
中五會考放榜時,我的會考成績,未能升讀原校中六,要等到放榜後第三天才可以找正規中學。第二天,因為我一直都想讀設計,我和朋友一起到白英奇設計學校試試報名。但是,我的美術課只上到中三,又沒有在外邊參加畫班,只拿了僅有的一些作品面試,完全沒有信心。當時,獨自走進房間面試,那是一間很大的房間,枱多得很,其實仔細內容也不太記得,只記得那位老師問,我的美術老師是誰;然後,他說他認識我的美術老師,而且覺得他是一位好老師。
最深刻的片段應該是:他問我喜歡甚麼電影?我回答說,是「天涯海角」。這是一套比較舊的,連我身邊的家人朋友都不太懂的電影;但是,那位白英奇設計系老師卻說,他也很喜歡這套電影;最後,他更說我是頗有藝術天賦的。我懷著滿足及高興的心情,離開面試房間。這應該是第一次覺得自己有天分從事藝術行業,而不是自己的個人空想。我即時打電話給媽媽,告訴她關於面試情況。因為學費比一般中學貴,商量後,因為負擔不到,而最後放棄入讀。那一刻的確很失望,心情好像由興奮轉到谷底。那天晚上,家人全不在家,我私下決定到一間中學排隊,等中六學位;家人最後來看我,媽媽更陪我到天亮,並曾哽咽地跟我說,家中經濟狀況是沒辦法讓我讀設計……那幾天心情很複雜,也是第一次感到香港教育的殘酷,曾經想過不少問題:是否一定要有錢才能修讀藝術或設計;又或在中學時,如果沒有選修美術,是否不可以報讀藝術或設計呢?
中七那年,我參加了大學聯招(JUPAS)。聽說,想入讀理工大學設計系,一定要把它放在第一志願中的第一選擇,取錄機會可能較高。放榜前,理大設計系的一個學士課程,安排了一個面試給我,是一個APTITUDE TEST, 我再一次以自己沒有太多的專業訓練來面對,還選了廣告設計這範疇應考。在二千多人只挑選五百人的測試中,我再一次過關;這是我人生中,第二次覺得自己應該是有藝術天賦的。可惜,我的預科成績未能符合學士要求;幸好,我還夠資格入讀理大的產品設計高級文憑。從此,可謂終於正式踏上設計的路。在那兩年設計訓練中,我的成績不錯,覺得這種以活動來教學的方式更適合我;之前在中學的成績不好,應該與中學的學習模式不太適合自己有關。成績不好後,學生又會被認為是懶惰及失敗的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