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目錄 / 藝術歧途 / CASSA_妝容服飾設計;藝術教育

CASSA_妝容服飾設計;藝術教育

我覺得自己當時投身與美感領域有關的工作全部來自機會,是因為別人找我做那份工作或很需要我的幫忙。

在職場已超過20年,現在是一個自由工作者。我覺得現在的工作,是一份結合了多重視覺藝術領域的設計工作,是一份極富創意的工作。對於一個自由工作者來說,我對這工作喜惡參半:

           

當可以發揮到自己所學的東西,可以拓展嶄新的美感領域和可以汲取新的藝術養分,進而讓已有的能力得到鞏固或轉化、藝術視野得到伸延與擴展,我是十分喜歡。但是,當遇上合作單位在設計企劃及要求上缺乏明確指示,每次都要用盡腦汁來構思多個方案,然後又要艱辛地,從眾多方案中選擇其一;或是當合作單位方向搖擺不定,對進行中的創作不斷要求修改、再改、再修改……可能,對方不知道這樣做或許會破壞整個設計流程及最終效果;而我,則要在多番修改的「演變」中把企劃完成得「漂漂亮亮」,真的叫人吃不消。工作中遇到這種情況,是我最不喜歡的。

 

「轉變」,是職涯發展常規

 

坦白說,在未正式投身成為視覺藝術領域中的自由工作者前,我主要是從事商業界別的文職工作,諸如旅遊及出入口貿易、國際船運、珠寶首飾出入口貿易、服裝品牌及出入口貿易統籌等,通常都是因為公司結業或轉變投資而轉職;個人在一次交通意外受傷後,為健康著想,醫生建議我需要轉變工作環境。於是,我開展了新的工作。起初,我在美術學院擔任兒童及青少年的美術導師,往後,曾從事美容及化妝師;演藝人員後台工作者,為演員化妝,設計服飾、髮型或協助製作等;社區中心的視覺藝術及設計課程導師,有時需要進入學校上課。

 

職涯上發生頻繁的轉變,實在帶來各方面影響,包括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合作同伴、服務的對象不固定;生活作息更容易日夜顛倒,收入也不像以往般穩定,工作多的時候,便要「密D手」,可謂是「個體戶」了。因為服務的對象和合作伙伴(無論是美術指導、美容或化妝師、服飾設計師、視覺藝術與設計導師),都是一起工作,自我的情緒控制要平穩;上課時學生的表現及學習反應;後台內的最後衝刺一刻的忙亂……真是嚇破膽,少點定力、精力、毅力、心力,可謂容易捱不了或是被逼瘋了。

 

轉變,亦讓新的東西可以不停輸入,同時,對美感涉獵的範疇也越發擴展:譬如說,我會利用攝影來處理服裝、戲劇、展覽的2D 及 3D的宣傳製作;我會繪畫首飾的不同款式,來為出入口珠寶貿易作記帳;我會觀賞不同類別的戲劇、舞蹈、文學、音樂或電影,為角色造型進行適當的化妝及服飾設計。其實,服裝、化妝及造型的本意,是用來突顯角色在劇中的性格、行為表現及故事情節,而角色的造型是來自劇本,劇本創作則大部分以不同時代的社會及文化為背景基礎;所以,為要做好角色造型設計,我對不同時代的歷史、文化、民生都需要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於是,這方面的知識也相對地增長了。

 

轉變帶來的新輸入,還包括在不同的合作者身上學習到新的東西,或因合作產生火花,創作出新的美感作品。另外,我發現無論美術指導、化妝、美容、服飾設計,甚或是其他視覺藝術的知識與技術等,均可以互相運用,並在各式各樣的工作內容中給使用出來。慢慢地,領悟到美感知識之間的互通與相連,所以,當我去欣賞別人的作品時,容易獲得多方面的觀賞效果;有時也特意放下自己的知識技術,純用「心」去領會創作者的表達心意和信息。我覺得這種以從事各式各樣工作為生活的模式,正正是「生活擴寬了我的美感接觸,工作實踐了我的藝術創作」。

 

說真的,我不能很清楚說出甚麼時候涉獵那一個或多個美感領域,也談不上認真地發展它們。年紀小時,我主要從中小學常規教育基礎下接觸視覺藝術,如:繪畫、手工(手作)、陶泥、雕刻、書法及其他;而舞蹈、音樂和文學,則多是來自自修或從生活中學習。還有,透過閱讀小說、故事及欣賞別人的作品,我也涉獵一下攝影、戲劇和電影。正式的設計訓練,是攻讀了「服裝設計及製作高級文憑」和「貴金屬首飾設計及製作證書」。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求學時期遇到的老師們,各自擁有不同的藝術本領,不是懂得中國書畫,就是懂得西洋繪畫,他們會給學生不同的材料來創作美術作品,亦鼓勵我們參觀各種展覽……這些,可謂孕育了個人獨特的美感養分。中學時期的美術設計科和家政科的縫紉,這些課程,均培訓了我學習構想設計及繪畫設計圖;此外,縫紉技術的掌握,令我可以把設計變成真實製成品的能力。

 

當時的教育,可謂培育我擁有對某些美感領域的認識及運用技術的能力;加上,畢業時,香港仍處於在製造業(仍有自設廠房)和出口業(商業貿易)均發展蓬勃的時代,作為生產基地,兼備相當有利的出入口商貿環境,需要很多不同類型的勞動者,特別是我們這類的技術人員,除了文書工作外,牽涉製作生產缐,即產品由零到有的情況,過程中自自然然地涉獵不同的美感領域(繪畫、手工、設計、攝影等)。

 

具體地說,好像文書工作,雖然是一般商業業務往來,但是公司內部各部門的文書,包括書信、通告、電郵,也需要圖文設計或文字藝術等東西;如涉及製作生產缐,類似產品設計的任務,我也會參與,好像把構想用設計圖表達,把設計圖配合製作技術和設備,生產真實物品;然後,各部門會利用或通過生產圖,逐一完成生產程序。至於成品銷售(即銷售推廣),好像模特兒形象美感(如妝容、服飾配合,如何構造出一個速銷產品的平面、立體或錄像信息等),處理這等產品的生產流程,讓我涉獵到不同類型的美感領域的知識及技能;一方面讓我由零開始學習,另一方面卻讓我強化及提升我已有的美感領域的知識及技能。

經過多年的體會,我覺得藝術或藝術與設計,像是一樣由無到有的東西;有了之後,可以慢慢由小到大、或由少而多、或由淺而深;它會自然地逐漸成長和延伸,彼此間可以互相緊密連結

 

「孩子」,是視覺藝術教育的主體

 

回顧在不同的工作,各自有不同的難忘經歷,以從事視覺藝術教育為例:

 

記得曾在教學上遇見一件這樣事:有一位小學三年班的學生家長來美術學院求助,訴說孩子校內的美術成績不合格,被美術科老師趕了出來,「惡補」繪畫,並說明校內學習已幫不了這孩子云云……我們先讓該孩子在畫室內安坐15分鐘,同時給他隨意繪畫一些東西,在觀察中了解這孩子是否真的喜歡這個畫室環境,然後才決定接納他為學生。另外,我們需要參閱孩子的舊有畫作,好使我們作針對性教學。在細閱他的作品時,發現他的作品著色有力,但不能仔細描繪物像的外形,還有些以黑色來繪畫的細小「人型公仔」,周邊是亂七八糟的線條,貌似塗鴉……細意地了解他,每次上繪畫班前,他會先打2小時網球;孩子原來患有過度活躍。

 

首先,我會讓他先熟習畫室環境,繼而是熟悉一起上課的孩子及既定的上課模式,因為不想他影響其他孩子,也不能讓其他孩子排擠他……務求他喜歡跟大伙兒和平、愉快地學習繪畫的基本技巧;並且能專心、敞開心懷、利用所學的繪畫技巧,表達出他的所見、所想和所說。其實,教小孩子繪畫技巧不太難,最重要是小孩子能信任導師,讓他(無論有沒有學障)知道導師接受他、明白他的一切行為及感受;反過來,他也會尊敬導師和接受教導。

 

最後,孩子在我們的美術學院上了六個月課,終於能自我提升,不合格的美術科,居然取得80分。回想孩子母親向我報喜時的歡愉,真是令人難忘;當然,因為取得好成績,孩子也就退學了……(哈哈)。其實,也可以說是因為經常在視藝教學中,遇到一些有學習或情緒障礙的學童,驅使我進修相關的知識;多了解孩子的需要,從旁輔導,幫助他們回到正軌,被別人(特別是學校)接納,或能真正表達自身的所想或所說。這種經驗,增加了我另一範疇的常識和訓練我的耐性。

 

至於遇到的困難,可謂多不勝數,特別是在讓孩子家長或合作單位接受孩子的「非一般」美感藝術創作和明白要給予他們學習時間及發展空間。但是,不少時候,僱主傾向干預學障孩子的學習模式或進度,甚至會提出一些無理要求,好像曾經歷過「在最後一刻,把靜態大銀幕畫面視覺效果,變成像電視般電腦化的千變萬化的動態效果」。

 

事情是這樣的,某個項目的開幕儀式前幾日,突然間有不少改動,並要求孩子們參與不少額外的製作。例如,造一些按鈕儀式般效果的燈箱道具給每位嘉賓,但製作數量卻還沒有決定;之後,突然又要求將兩幅超過6 呎X 6 呎的舞台佈景繪畫(實是由多個體積不一的立體箱拼圖組成畫面)由人手轉動變成自動轉換,或是以「骨牌式」效應出現……。

 

開幕儀式實在不是我工作範圍,而機構主管似乎看電視台台慶節目太多,距離孩子的表現日只有一至二星期,想法仍然搖擺不定。試問,一班小學一至六年級約15至20人的孩子,利用只餘每星期4至6小時的課堂,如何完成全部道具製作、佈景繪畫、戲服改造呢?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加班」(他們不是「僱工」)。加上,平日製作道具的場地不可以使用,機構職員沒有加人手幫忙,也沒有增加材料費用,在可謂資源不足及不合理的要求下,真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其實,我對昔日選擇從事與美感領域有關的工作,談不上一些甚麼特別原因。我與普通人一樣,想找一份穩定工作,維持生計,機會來到,便從事了香港兩大製造業(珠寶首飾及服裝業)多年。除此之外,因為朋友轉行投身演藝事業,它們起步時需要他人幫忙,所以,可以說是在機緣下,同期進行了兩個截然不同的行業。珠寶首飾及服裝業,是按季度及編制,有規模地進行大量生產;演藝工作,恰好相反,為角色度身訂製服裝造型,生產量少。無論從事製造業、演藝業、視覺藝術教育工作,我覺得心態上有其相同之處:要對新的事物(新的美感領域)抱有好奇心。即使是舊設計,也要發掘其不同的地方或賦予它新的元素,這樣才可以持續發展。

 

相信,除了「機會」,一次的交通意外,影響了我手部活動能力及協調性,也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記得醫生當時安排我在醫院做了一年醫療器材及肢體訓練,直到復康進度已經沒有明顯進展,便得離開醫院物理治療部。不過,醫生卻叮囑我要繼績自己做鍛鍊,如水療、耍太極拳等。當我做了一段時間後,發現雙手用餐時,拿碗筷仍然吃力,便自行嘗試開始做一點縫紉手作,看看情況如何。結果,製作成品被別人「彈到一文不值」,說我手藝大不如前。內心既灰暗,也相當痛苦;但我不甘心,想奮力自救,不願意放棄自己,於是,利用容易找到及不同類型的黏土,學習不同類型的手工藝創作,作為自我復康訓練。這個自我能力測試過程,使我明白要如何調整訓練方式。我想起曾經教小朋友利用黏土及繪畫進行創作,曾訓練孩子握筆寫字;於是,我也嘗試為自己編訂教材,並學習使用不同素材,進行手工藝創作,好讓自己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現今的我,作為一個多重視覺藝術與設計職業的自由工作者,一切隨遇而安,沒有刻意追求;雖然,沒有甚麼大成就,但是,可以因應個人所需,如工作、機會、興趣等,不定期地學習各式各樣的手工藝,又可以同時間融合各種美感領域範疇的特點……坦白說,藝術豐富了我的生活。

 

如何繪出自己的路線圖?聽下「佢」講……

 

“ 現今香港政府提供很多學習美感領域的教育與培訓課程,社會處處充滿大家可以發展的機會,請大家珍惜……希望年青人多點耐性、毅力、魄力去做好手頭上的美感領域工作。最後,建議與他人溝通及合作時,務必要以禮相待、坦誠合作,做好每一個環節”

後續......

 

如欲直接聯絡 Cassa,請電郵至:

cass.tsang8@gmail.com 

06_edited_edited.jpg

「機會」與「交通意外」,是手工藝創作的緣起

 

我覺得自己當時投身與美感領域有關的工作全部來自機會,是因為別人找我做那份工作或很需要我的幫忙。基於我懂得出入口商務、縫紉知識及技能,經由親友介紹下走進製造業,這份工作能找到生計。到我想轉變工作環境,而投身與美感領域有關的工作(如:服裝設計及製作等),後來從事演藝人後台工作,是因為朋友找我幫忙。當時劇團人手或資金不足,我覺得朋友有困難,而我只是舉手之勞地幫上忙,加上自己對新事物的好奇,便做了這份工作。當然,朋友知道我懂得縫紉及化妝技術、服裝及化妝設計和一些歷史小知識,是可以幫助演員修改戲服和化妝等;而一些與美術有關的手作技巧,可以幫忙製造小道具和飾物等,好像在一把普通長劍上加裝一些閃爍的珠石、奪目的顏料,便能「營造」珠光寶氣的效果來配合劇本要求。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