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目錄 / 藝術歧途 /FUNG_產品設計(家品)

FUNG_產品設計(家品)

回望當年,沒有選擇傳統升學途徑,聽過不少非議;以就業為前提的學習,雖然似有所不足,但對我的人生有決定性的幫助。

我從事產品設計大概10年。期間,在2014年年底曾離開香港到英國體驗工作假期一年,當時也有接一些設計的部頭工作。

 

產品設計是一份為產品的外觀進行設計的工作,基本上是需要按客戶要求和工廠的限制來進行設計,多年來,主要從事家品設計,例如餐具或廚具等。現在,則主要是授權產品設計,包括迪士尼電影或其他卡通的周邊產品。設計時,主要運用3D繪圖軟件來製作產品擬真圖,讓營銷人員可以向客戶推銷,或讓客户確認設計模樣是否愜意。此外,我仍需製作虛擬3D模型,給工廠作開發和生產用途;有時,我還需要用3D打印製作「首辦模型」[1](prototype model) 。

 

坦白說,這份工作可以發揮自己的優點,特別是擅於製作立體模型方面的能力。現時的設計,通常以電腦用3D繪圖軟件進行,但也需要設計師對立體有一定的認知和想象。在工作內容方面,因為個人對迪士尼電影,大都深感興趣,自己也買了不少與電影作品相關的玩具;因此,對電影的角色或產品都有一定認識。個人覺得,可以為喜歡的電影設計產品,當然愉快。

 

喜歡工作,也喜歡工作假期

 

如前所述,我曾離開香港進行工作假期。當時,是2014年至2015年期間約8個月時間,我主要在英國從事餐飲工作,在中國餐館當侍應生。觸發自己參與工作假期的原因很多,主要的原因,應該是想趕在30歲限期前作申請;因為過了這個年歲,彷彿便沒有機會了。我覺得當時自己對工作似乎有點麻目,做了5年家品設計,上司離職後,好像沒有進步;隨後,有幾位舊同事相繼離職,並自組公司,所以,我當時也辭去全職工作,只接部頭工作。反正,後來工作量不多,即使離開了香港,也能同時應付部頭工作要求。不知怎的,當時的2013年,我覺得香港的氣氛不太好,難得有家人在英國,順道走出去,看看其他地方的生活形態,也是其中一個出國的原因!

 

離開香港前,除了接一些設計部頭工作外,也做了三個月侍應生。到英國後,從事的侍應工作,可謂與香港的不盡相同:

第一,在英國的侍應工作,相對來說,沒有香港的那麼緊張。平日,只有星期五及六的晚市時間,最為繁忙;而十二月和一月的聖誕節及新年前後,就變得非常繁忙,多是家庭或公司聚餐。感覺英國人對家的觀念,比香港人更重視。平日放工都是馬上回家,星期日也是在家休息,準備迎接一星期的開始。朋友相聚也不是上館子見面,而是到對方的家作客。

 

第二,餐館和客人的關係,與香港的比較,也是不一樣的。我工作的地方,算是小鎮中較高消費的中餐館,餐館的經理和主廚等,都會和客人打好關係。熟客們除了在光顧時,會跟經理和主廚攀談,甚至,會邀請經理和主廚到他們的家中造訪;如是者,餐館的客人變成了家中的主人,轉過來接待我的上司們。

 

工作假期的體驗,令我往後在家品設計方面,特別在概念上,突破了只以香港狹窄的生活環境來思考;因為,接觸到另一種生活形態,設計除考慮實際的元素,也同時可以考慮或加入社交的元素。

02.jpg

不適合當繪畫老師,卻適合做設計師

 

未從事產品設計前,過去的工作,也曾發展我不同的美感領域,特別在讀書時代,曾擔任繪畫班老師這經歷:在IVE就讀設計,當時是20歲左右,經家人的朋友介紹,開始在一間私人琴行,擔任繪畫老師,以小組形式或個別教學。來學畫的學生從幼稚園到初中都有,我是按年齡和程度去教授不同的東西。有些較年幼的孩子,只需要自由地讓他放任亂畫,父母看到畫紙畫得滿滿的,就覺得好;如果是能控制手部肌肉的學生,我可能會讓他們去臨摹其他畫作;再年長一點的,我會教他們光暗技巧,甚至如何描繪物件的紋理。為促進溝通,教授年幼的孩子,太深的描述用語會聽不懂,要準備圖像去展示。而教授年紀較大的學生時,注意到他們會有固定的繪畫想法,有時未必接受新的教學方法。例如,以黑白素描來繪畫球體時,我會用方向一致的斜紋線,來描繪光暗;但已離任的老師,過去是教導他們用圍繞圓心的打圈方法來描繪,造成他們對我的教學方法,表示質疑……我覺得自己似乎難於與孩子們溝通。

 

我覺得自己當初很想投身與美感領域有關的工作原因,離不開兒時經歷及個人能力發展:

 

據母親和一些親友所說,平時不安分又活躍的我,只要有紙筆在手,就會安靜地畫畫。記憶中,年紀很小,便開始學畫畫。究竟是幾時開始?實際時間忘記了……大約,在幼稚園或小一二時,就開始到社區的畫班學畫。當時給小學生的畫班,多是跟著老師一筆一筆的完成一幅畫;到中學時,畫班也會教靜物素描。但是,後來為應付會考課程,轉到另一家畫室,正式有系統地學習植物素描和平面設計。

 

在社區畫班中學畫,和在學校為應付會考課程學畫,大不相同,感受亦各異。前者,會鼓勵我們參加不同的比賽。年少時,家教甚嚴,除了上學,就只有留在家中,可以出外比賽是挺開心的,尤其是住在屯門區的小孩子,可以到九龍區的尖沙咀,機會是零。加上,比賽後,能吃麥當勞,就像去了個「長途」旅行,一樣滿足。

 

我是工業中學的畢業生 。在學時,學懂了金工、木工 和工業繪圖,覺得自己對立體的感覺,發展得比較強。金工和木工除了在課堂教授知識外,還會到工房中,用一些簡單工具來做製作(即是功課)。我在手工和準確度方面,掌握不算最好,通常都傾向把時間花在外觀上。製成品外型不一定最漂亮,但通常是頗為獨特的。公開試中,藝術科得到優異成積,其他科目的成績卻不合格;加上各方面的原因,選上了攻讀設計。

 

有關美術科會考,有個小故事想分享一下:唸會考班時,有幸入了稱為精英班的理科班;可是,理科班卻沒有美術科。問校方可否加報美術一科,卻被拒絕;自己也沒太大意見,覺得美術「無乜用」。但時,母親卻不是這樣想,堅持要學校讓我報考美術科,年紀比我大四歲的姐姐,也特別寫信給老師。周旋了好一陣子,後來,交了一些畫作給老師審視後,校方最後讓我報考美術科。就這件事,我非常感謝母親的堅持和非常信任兒子的能力。

 

說起來,選讀設計也不是我一開始的選擇,我本來選的是電腦動畫之類的科目,但在就讀IVE基本文憑時,有個同學知道我畫畫好好看,不時問我會否選讀設計;往後,才知道電腦動畫那科主要是寫程式,最後還是選了設計,覺得比較適合。選讀設計,可謂是幸有「貴人」指點;而我,那時大概也是帶著因為自己「畫畫靚」,而選讀設計的心態。

           

回首當初,因為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及剛好得到適合的學習機會,造就我選擇從事與美感領域有關的訓練和工作。

 

沒有母親、LEGO與工業繪圖,難有今天的我

 

說真的,從小不太愛讀書,識字好像有困難。如果看到一整版文字,會感到頭暈,小時候連看外國電影追字幕,都有困難;所以,那時愛看科幻片,看畫面就夠。或許,個人的認字方法,也讓我難以學好語文。我是靠視覺來記文字,中文字還好,卻記不好英文詞彙。例如,我有很長時間,記不到英文單詞「Friend」的拼寫。我只記得頭尾是高的字母,中間幾個是矮的字母,造成中間的「rien」,這四個字母的排序,常常出錯。遇到字母更多的詞彙,就難於應付了。

 

這種情況,可能與當時在中四以後,學校所有科目都以英文教學有關,在學習上,難度突然提高多了;另外,剛好那年會考班的老師比較奇怪,有在上課時自己睡著的老師,有教書時股票機响個不停的老師,也有體弱多病連續請假兩個月的老師……幸好,在畫畫方面有顯著的能力;憑著這個條件,無論自己或他人,都認為設計是適合自己的升學道路,算是技能配對正確了吧!

 

我覺得,母親從小培養我在畫畫方面的才能,是最重要的;而且,她也一直信任我在這方面的能力(相對其他能力,她似乎沒眼看)。二十多年前,不像現在的小孩要多才多藝,但是,母親覺得我應該要多接觸不同的興趣,有時會說「識多樣嘢會好D」。雖然,家境不富裕,但從小就讓我和姐姐學畫畫和彈琴。而我,可能對旋律和聲音難以掌握,尤其是拍子,很快就放棄了學習彈琴。據說,我從小好動,紙和筆,是能讓我靜下來的工具;母親覺得,既然我對這方面有興趣,就開始為我報讀畫班。剛發展不久的屯門,沒有太多選擇,參加了在家附近的畫班,開始學習繪畫。母親很積極讓我和姐姐參加不同的比賽,我們也曾得到很好的成績。加上,姐姐喜歡買漫畫書和追看卡通片集,我也跟著她一起看漫畫及卡通;或許,就在那時,開始迷上動漫!

除了繪畫方面的能力,小時候喜歡玩樂高(LEGO),也發展了我的空間感。母親一直認為樂高是有益的玩具,而且那個年頭,買奶粉時,會附送這種玩具;加上每年聖誕節、暑假和生日,我也可以去選一盒樂高作為禮物。記得當時在看過科幻動畫或電影後,會自發地利用樂高來創作戰機和基地,或演繹自己幻想出來的戰鬥故事。

 

家裡不讓我出外玩耍,樂高便是我的玩伴。樂高,讓我按著自己的喜好進行立體創作,雖獨自一人,也能進行不同的角色扮演;當有新的樂高加入,可以創作無數又新又有趣的故事。往後,也曾製作過高達模型。最初製作高達模型,是「安分地」按說明書進行,並試著用廣告彩上色。後來,進了工業中學後,認識及掌握了使用不同工具的方法,開始「不安分地」按自己喜好,運用不同的工具,去製作創新的模型外型。偶然,我也會買些模型雜誌來學習。當時的模型雜誌,通常用專題,來針對特定型號的模型,作出攻略講解。昔日資訊不流通,也無法輕易得到太多相關知識。說來也頗感意外,愛繪畫與玩樂高,無意中訓練了我在產品設計方面的技能。

03.jpg

在3D打印尚未流行的時代,製作首辦模型來展現已設計好的產品,多數是產品設計師的工作;而製作「首辦」的手藝,確實需要一段相當的時間,才能鍛鍊到一定的功力。我留意到當時的自己,比其他同學較能呈現在這方面的能力。至於樂高或是高達模型,卻訓練了我對物件立體空間的認知。我在立體方面的想象較強,可以容易預想完成後的外觀,造成在學習3D繪圖軟件時,容易上手。其實,砌高達模型,無形中也熟悉了一些塑膠的特性,大概也知道不同類型的塑膠,應該用在甚麼地方,這也無意中幫助我日後在工作上,較易了解塑膠模具的規則與限制。

 

想深一層,可以在讀產品設計時,發展到得心應手的作品,與中學階段的工科課堂教授的知識和技能有關。中一到中三修讀的金工科、木工科和工業繪圖科,可謂幫助最大。老師在金工科和木工科,特別針對金屬和木材兩個類別的物料,講解它們的特性,其應用的地方、加工方法和不同工具的功能;在工房操作時,會正式實踐工藝技巧,每學期都會製作一件金屬及木材作品,而且,還要遵守工房中的安全規則。至於工業繪圖,是把畫紙固定在畫板上,利用T尺、三角尺和其他輔助工具,用筆在畫紙上準確地繪製工程圖則。電腦化的今天,應該難以再見這種「有型有格」的繪圖方法。

 

金工科和木工科,讓我認識各種物料和其製作方法,除了有助製作「首辦」外,在家品設計方面,更能幫助我有效地利用不同物料的材質。在產品設計的課程中,多聚焦在香港較發達的電子產品或玩具,提供的訓練,多是與塑膠知識有關。但是,工廠真正的生產考慮,會有所不同,個人在有基礎的認知下,很快能掌握箇中的規限。

 

其實,工業繪圖,是設計師和生產者之間的重要溝通橋樑,也是腦海概念踏出現實世界的重要一步。入讀設計的學生,可能有不少是畫畫很好看的藝術家;但工業繪圖追求的,是真實及準確,和畫畫需要的,可能是不同層面的想象力。正值3D軟件在行業內漸趨普及,個人覺得,在概念上,其要求的想象力,也不易掌握。再說,中學的三年工科訓練,除了知識學習和工藝練習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對生產過程的一些基本概念的認知,對日後學習和工作都有相當大的幫助。有時覺得,現在的教育,似乎輕視了給學生一些工科方面的知識、訓練和發展,很是可惜。

 

幸好,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以及剛好得到適合的學習機會。回望當年,沒有選擇傳統升學途徑,聽過不少非議;以就業為前提的學習,雖然似有所不足,但對我的人生有決定性的幫助。重返校園,攻讀大學課程,我再確定自己不喜歡讀書。

 

雖然說,不喜歡讀書,總還是會看書本和寫文章。自小不喜歡文字的小孩,長大後還是會看小說或專題雜誌;但面對學術文章,用文字講述理論,這種概念性的訊息,而且還要用英文,是我重返校園最吃力的地方。但對我而言,寫文章比考試好,起碼,我能自由地找各種工具或其他人來幫助。過往不喜歡文字和語言,巴別塔的倒下,人們需要使用不同語言來溝通,是上帝最大的懲罰(比大洪水恐怖)。後來,漸漸明白,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仍需要用言語來進行。普遍認為,大學教育,應該保持以英文進行教學;畢竟學術世界,仍然是以英語為主。過去百年學術,都是以英語或其他西方語言來記錄,不提升語文能力,可能無法學習更廣闊的知識。打趣地說,我算是香港高等教育水平下降的受益者,雖然在實際工作上,我或許用不著這種高學歷。

 

想補充一下,產品設計,在過去也算是新興行業,是在工業化和消費主義出現後冒起;個人覺得,自己最終投身設計行業,也與出身階層和身處的時代有關。生於基層家庭,認為「揾食」是件重要的事,所以當知道自己非讀書材料,唯選擇對就業有實質幫助的出路。或許,亦會從事其他藝術行業,例如,當一個漫畫家。

 

常常幻想,如果不是生於這個時代,或許,會成為一個家具製作的巧手木匠,手工或許不是最好,但喜歡加一些新奇的裝飾自娛;或許,會發明一些看似有用或可能無用,但可以賣弄奇技小巧的精緻玩具。如果身處在通訊不便的古代,或許,只有自己為這種自創的小東西而暗喜;不過,也可能偶然會被品味相若的商賈看中,大感歡喜,接來大量訂單,亦不可知……

 

 

 

如何繪出自己的路線圖?聽下「佢」講……

 

“ 對於美感的累積,雖然「多看」是最重要,但如果想要轉化成自己可用的東西,也必須反覆去實踐出來;也可以試著用不同的方法,在過程中更能了解自己各方面的強弱。也能透過作品與他人作交流,得到評價後,知道不足之處和該去多學習些甚麼。作品如果能做出一定水準,除了得到肯定外,更容易能遇上幫助,還可以有效地說服,甚至打動想要阻礙你發展的人或事 ”

後續......

 

如欲了解更多關於Fung的玩具創作,請按以下連結查看:

https://www.flickr.com/photos/27486073@N06/

[1] 「首辦模型」是玩具廠在未開發新工模前,預先請師傅「起辦」。師傅造出來的「原型」,行內人稱之為「首辦」。在工作時,不常加上模型二字,只會稱「首辦」或「手板」(取其同音,方便稱呼)。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