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目錄 / 藝術歧途 /ISAAC_多媒體設計

ISAAC_多媒體設計

我覺得,找一個好的土壤,讓自己學習技能及實踐認定的價值觀,比找一份是否在有名公司或很高報酬的工作,可能來得更重要。

成為自由工作者約3年之久,我主要從事多媒體製作或平面設計。
 

自由工作者的設計工作,大多數經由舊公司同事、朋友轉介。工作的類型可謂非常廣泛:朋友婚禮的動畫製作、邀請卡設計;產品攝影,如手錶珠寶;宣傳品製作等。自由工作者的工作時間,由自己決定,需要在期限前,完成工作便可。雖說是自由工作者,其實,跟開一間公司分別不太大,報價、提案、收取款項等等,都需要自己負責,還不時需要與客戶見面,一人獨自上對方公司或在餐廳討論設計項目。不過,收入會不穩定,客戶可能會在完成工作後,約兩三個月才過數,又或是收不到款項。


 

喜歡有時,不喜歡有時

 

坦白說,從事自由工作,有時喜歡;有時不喜歡。


有時喜歡,因為可以自由安排工作時間,多勞多得,有機會發揮個人創作特色及可以在工餘時間,做其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不會被全職的固定工作時間表所限制;再者,沒有同事、上司,就不會有甚麼辦公室政治、要勉強自己與人「打關係」的苦惱。有時不喜歡,因為要看緊自己的收入,要經常量入為出。有時候,更會為前景擔憂,將來沒有收入時,在職場上,可能不會承認自由工作者的工作經驗。有時候,為了維持基本收入,要沒有選擇地,去接一些自己不想做的設計企劃;此外,還要經常承受,旁人投以「游手好閒」的眼光……

 

未選擇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前,我曾是一所科技類型公司的設計師(屬In House 性質[1]),因為工作氣氛不太適合我而離去。之後,我亦曾在一所設計製作公司當設計師(屬Production House性質[2]),當時剛得到學士課程的取錄,而辭掉了,但實際原因,應該是自己都不太喜歡這份工作:天天都要以設計軟件做書刊排版,手部關節感到有些勞損,睡覺時,手部常感不適……以及,慢慢覺得自己不是在做與「美」有關的設計,只不過是一個電腦操作員,把一些圖案左疊疊、右推推而已……加上,人工也不高。
 

整理一下,我覺得自己的美感發展,可能分為幾個階段:

從無意到有意

小時候,經常獨自一人在家中,因此沒有甚麼娛樂,最喜歡睡在地上,發白日夢;也喜歡畫「公仔」或將姐姐的漫畫、自己看過的卡通片人物畫下來,又或是自己創作一些人物繪畫出來;也會拿姊姊的音樂書,來哼哼唱唱,雖然不懂得那些中文歌詞的意思及歌曲的調子,但也會胡亂唱出來。

到了小學,美勞科有不錯的成績,更在填色比賽之類的範疇獲獎,才赫然發現,自己在美術方面是比較得心應手。除此之外,因為就讀於擁有教會背景的學校,在小學六年級到中一階段,我跟隨了小學老師上教會的團契,有一次,伸手彈撥放在團契房間裡的結他弦線,聲音很特別,有一種「原來是這樣」的感覺;對比鋼琴及其他樂器,結他發出的聲音,感覺比較有趣及深刻。在一次偶然的談話中,老師問,有沒有興趣學結他,我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從此,就開始了我在音樂方面的學習。隨後,我還會在教會團契內,幫忙演奏、帶詩歌、擔任敬拜樂隊的結他手,還漸漸學會彈奏電子結他、其他樂器(如低音結他、電子琴、鼓)及樂器之間的聲和。


升上中學,視覺藝術的課堂,令我對藝術有更廣泛的接觸。在初中階段,我記得畫了一幅室內設計的畫作,拿了很高的分數,而且還被「貼堂」。但那時候,畫得比較差的範疇也有很多,如人物肖像、建築景物、標誌設計等。知道自己表現差或是表現好,通常是透過與同學的作品比較而得。


到了中五會考,選修視覺藝術科目,因為發現較容易取得分數。其實,當時,不存在甚麼理想及夢想的因由去選修,完全是出於「分數」的實際考慮。但是,過程中,自己很樂意付出及練習畫畫,享受當中的過程。會考放榜,因為分數不足以升上原校,轉了另一間中學,同時,因為該間學校需要視覺藝術學生,而我的視覺藝術科,也是最高分的一科。

02.jpg

可以說,當時為了升學,在無奈的情況下,繼續修讀視覺藝術。那時候,心底非常不願意,上課時的練習,也是得過且過;看了很多藝術家的展覽,我不明白,為何他們花那麼多時間做創作。難道,做創作「有錢收」嗎?就是這樣,無奈地繼續我的「美感發展」。日子久了,涉及的範疇卻越來越廣,如工筆畫、版畫、油畫、塑膠彩繪畫、人體畫、雕塑等等,也看了許多設計及藝術的展覽,其中,最常看的範疇,就是平面設計,每年都到訪各大學的畢業展。當時,參與了學生會的選舉活動,因此,有機會負責很多與設計有關的工作,連校內的紀念品設計,也需要我的幫忙。

 

在高考時期,我才開始接觸平面設計這個範疇。當時,對藝術的態度有一點負面感受,老師吩咐的功課都不會做好,認為藝術家都是一群不愁衣食的人,做出來的作品也難以理解……自己覺得「很無聊」,我做這種事情,除了為有足夠學分上大學之外,還有甚麼益處?在視覺藝術科上的認真,實在與自己的興趣和夢想無關。其他學科(如中史、經濟等),我都讀得不好,只有視覺藝術科,最能展現我的能力,變相是幫助我升讀大學的唯一希望。
 

正式踏入設計的領域,應該從參加設計比賽說起:

 

當時,學生參加設計比賽會有獎金、書卷之類的獎項。對於一個貧窮學生,果實相當吸引,當然踴躍參與。在一次全港學界海報設計比賽,我拿了冠軍。宣傳的主題是,「不要酒後駕駛」,作品還會印製成巴士廣告,及紀念品派發。這次比賽的成績,給我極大的成功感。最高興,莫過於獲贈一部Canon 450D的單鏡反光相機,作為禮物。因為這個比賽,我也開始了自學攝影。

 

從爭奪到體味

 

大專時期,修讀了全日制視覺傳意副學士課程(兩年),當時的功課,以平面及繪畫為主;後期也開始接觸一些設計軟件、書籍排版及三維設計之類。在副學士二年級開始,轉而修讀一些影片拍攝的學科,有機會接觸多了電影及拍攝知識,最後以拍攝電影為畢業作品。在日後的工作,也用得上影片剪接及拍攝等知識。

 

進入學士階段,廣泛的學習,帶來思維的轉變。留意到,學習再不是追求GPA,我可放心探索其他領域。當時,理工大學,每年都會舉辦一些免費的藝術學習課程(Poly U Art Pal [3]);因此,我開始選讀一些,自己感興趣又未嘗試過的課程,如水墨創作及西洋書法。還有一個心態就是:有免費課程,一定要在學生時代盡量爭取參加,以「彌補」學士課程的高昂學費。

 

看過別人寫書法,寫得很美,很像一種有情操的修煉,更可以培養自己對字體的觸覺。以往接受的設計教育,都沒有接觸過這一個範疇,更不要談論工作上會用到「手繪技能」;而一般的設計製作公司,都會認為,手繪是浪費時間。

 

至於學習水墨創作,除了很想嘗試畫水墨畫之外,更是好奇的是:想了解為甚麼別人喜歡稱那些畫水墨畫的人為「大師」;自己不想那麼刻板的,一筆一筆地學習。剛好,這個課程鼓勵以創新手法學習水墨,我便參加了。相信,是看到水墨畫班老師的創作,給我很大的新鮮感;一種美感上的愉悅,令我有一種想去學習的衝勁。

 

那個課程教的是以潑墨、拼貼、拓印的方法,去畫山水,是結合傳統與現代的手法,進行水墨畫創作。常常聽人提及「嶺南畫派」,我很想知道其實是甚麼東西。往後,我亦參與了嶺南派水墨畫班。

 

除了這些畫班,理工大學通識部,有一位教授經常舉辦一些電影講座,在課堂看完電影後,他都會為我們解釋相關的視覺文化、電影背景資料及作獨到的分析。當中,有涉及日本昭和時期電影、王家衛電影、台灣電影等。我覺得以往在副學士時期,學習拍攝影像的過程不太好受,因為當時副學士的教授模式可以稱為「放羊式教育」,即是讓學生任意發揮及自行學習。學生有了作品初步意念,就拿回學校討論。自己認為當時做得不好,拍得很差,在劇情處理上,也令自己感到懊惱。學期完了,好像沒有甚麼東西學到。因此,我有了一個想法:創作之前,需要先懂得觀看。因此,我覺得「看懂」比「做到」更重要。

 

還有一件事,不知道是否也算是一種美感發展,就是在學士課程中選修了「中國文學入門」。雖然,我沒有在文學上有甚麼創作,但是記得在中五時,曾經想過當一位中文老師,轉到別的學校也曾希望選修中國文學。只不過,當時中文科成績不夠好,沒有中學會收取中文不好的學生讀文學;再加上,在大專時期,除了設計學科,我的另一選擇是中文學科,當時還面試了不少大專院校的中文副學士。最後,還是選擇了修讀設計。

 

放棄選擇修讀中文學科,應該和以下的情況有關:覺得自己未必有看書的能耐、不喜歡用那種與同學「鬥刨書」的競爭心態來學習、更覺得中文有很多範疇都未必擅長或有興趣接觸(例如實用文、文言文或普通話之類)、想到將來畢業也不一定會爭到中文教席和不想接觸傳統的應試模式等……或許,自己在將來的設計發展,會比較自由及更多選擇,說不定,我會嘗試把有關中國文學的種種,放入設計範疇裡去。

總的來說,到了大學,才有了機會探索「自己」,終於可以滿足當時自己想讀中國文學的好奇心。有一句話,是文學課堂上的教授經常說的,是用來解釋文學的起源,就是「物色之動,心亦搖焉」。在往後的日子,也會買一些文學作品來閱讀。

 

在整個美感涉獵及發展的歷程中,有不少難忘經歷;第一個要說的,就是在初中階段跟老師及後期自學結他的過程:

 

想學習結他的時候,正值初參與教會生活。其實,沒有正式向其他人說過這個想法,只是放在心裡:當小學老師主動向我提起有沒有興趣去學時,心裡非常高興。

 

或者,可能為鼓勵我參與教會生活吧,但對於當時沒有錢買結他的我,也不想要求父母為自己交學費去學習的時候,我對那次的經歷,是非常深刻及充滿感恩的。在學習期間,沒估算到原來自己也相當願意不斷練習,只要老師教了新技巧,每天,我會自發地花上差不多近2至3小時練習,練到累了,就與結他一起在床上睡著了。遺憾的是,當老師教完所有結他知識後,我就沒法從他身上學到新的知識,只能靠自己往外面找資源自學。在學習結他的過程中,總會有一些比較難掌握的範疇,例如視譜(五線譜)及一些獨立演奏的樂曲,如「Canon in D」,這首歌不知道是因為自己的姿勢技巧錯了,或是造詣不足,到現在,我也沒練得成……
 

高中預科階段,那時候為了應付視覺藝術科的考試,我們需要不停地操練畫作。這段時期的機械操練及應試的壓力,相當艱苦與難忘。好像繪畫人體速寫及靜物,因為考試要求,繪畫的速度要非常的快,如5分鐘畫一個人體姿勢、2小時畫8件靜物素描等……那種計時、計速、計量的要求,自己覺得難於應付。而且,對塑膠彩的運用也不太上手!回想起那次考試,眾多考生一同應考的場景,也感到很大壓力。考試當天,帶備不少繪畫工具到試場,已頗感艱辛;開考後,看到別人畫得又快又好,自己似乎比他們畫得慢,給人一種不太舒服的感覺……而且,對我來說,靜物素描似乎是一件很無聊的事;而有些靜物,如一些網狀物件、具反光的金屬表面的物件、包裝袋、呈有網格形狀的物件等等……即使我怎樣努力繪畫,似乎也難於把它們繪畫好。

 

很多人說,我們這一輩,是幸福的一群,可以選修視覺藝術,其實經歷了這種以應試為目標的藝術學習,可謂是一件非常不快樂的事。

03.jpg
04.jpg

最後,學習黑白相片的曬相過程,是一件比較近期的事,那次的學習經歷也很難忘。話說參加了理工大學Art Pal的黑白曬相班,導師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一班學生人數只有6人。我們與導師第一次見面,他已經不停挑戰我們既有的想法,也常說出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這種互動非常有趣。導師常常強調自己不是「阿sir」,意思是這個課程,沒有老師這個人物存在,不要以老師稱呼他。我們上課,不是在大學校園的課室,而是到導師的工作室。那時,我們將自己拍攝出來的作品,逐一曬出,經歷步驟相當多,如沖藥水、調節相紙的感光時間等……

 

記得,看見相片沖水完畢後的影像,真的非常漂亮。那些相片在拍攝時不算很好,因為很多照片都差不多拍朦了(即對焦失準),最後,沖曬出來的效果,卻反而充滿藝術感,被老師評為,像日本攝影師,森山大道[4]的街拍影子。

 

從掙脫到困惑

 

或許,收入、成就感、榮譽、自由、發揮才華與能力、社會的影響等……可能,都是我當時很想投身與美感領域有關的工作原因。

 

回首當初,昔日選擇從事與美感領域有關的工作,不論是現在當一個自由工作者,或是過去在公司有一個固定的工作崗位,我都像是一個售賣設計服務的人。當中,好看的設計或創意是很難發生的。我覺得自己似是一個工具,很多學識及想法,都很難在現今或以往的工作得以實踐。

 

我彷彿只是一個「聽命行事」的人,如修改設計稿件,不停加入銷售字句在設計品上等……當然,我並不喜歡這樣的自己,也不喜歡這樣的工作。常常會想一個問題:如果不做視覺方面的設計,我會做甚麼?為他人提供設計服務,似乎就是那個令人苦惱的根源。

 

在讀學士課程的時候,放了大部分時間在學習方面,後悔自己沒有好好經營當時作為自由工作者的「業務」,不少客戶都是一次性的合作,就沒有下文。只怪當時未能全力專注工作,把別人交託的任務做好、做美;而卻只能把時間用在課業的「思考」及「閱讀」上……現今,雖然畢業了,但是,只能接到一些散客,或有工作量不足的情況發生。
 

不過,令我最感困惑的是,設計師是否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我們是否應該要為那些不道德、不公義的商品服務?例如,我不喜歡高鐵工程或地產公司,我不同意那些由「血汗工廠」生產出來的「廉價成衣」(Fast Fashion)或手機等……那麼,我是否也要為他們服務?但現實是,在你沒有收入的情況下,在似乎沒有其他的選擇下,當這些客戶找你工作,你也得要接下他們的企劃來賺取收入?
 

在重視主流職場經驗的大環境下,自由工作者的職場經驗,似乎大多不被認同,因此,我會擔憂,將來沒有客戶找你,生活會是怎麼樣呢?有時候,我也會想:相比設計師的工作,洗碗的工作和清潔的工作,它們為社會帶來的貢獻是否更大?坦白說,職場經歷告訴我,大部分的設計師,都不過是「一對手」!不少設計師所標榜的名氣,都是來自獎項數量、為商家帶來多少盈利或提升多少銷售業績等……

 

沒有太多的設計師,會認真思考產品的背後,是否對社會有益?但是,當我們不停高舉「普世價值」時,經濟收益又怎樣得到平衡?彷彿,這個矛盾,不易處理……

 

在學時期,最影響你的是朋輩,因為學習環境會決定很多事情。到了職場,同事、上司的做人處事態度,或在自己份內的工作上,是否有學習機會是最重要的因素。好像,我曾經想在一些公司學習「報價」這回事,但有些公司,是不會讓同事接觸「報價」;又,或是不讓你將完成的工作成果,作為自己的作品選輯(portfolio)等等。這種經歷,我覺得破滅了「邊做邊學」的職場金句,為設計師設下了不少框架!

 

最後,我覺得,找一個好的土壤,讓自己學習技能及實踐認定的價值觀,比找一份是否在有名公司或很高報酬的工作,可能來得更重要。

 

如何繪出自己的路線圖?聽下「佢」講……

“ 不想為走在美感領域路途上的人套上一個感性光環,但覺得人生有機會能坦然地走上這一條路,也是一件很美的事。

 

在一個以資本主義運行的社會,大部分人傾向把人生的時間及精力,被「搵食優先」的價值觀,引導我們一切的選擇;即使走在藝途上,也不可避免地要回應這個現實問題,包括學科上的選擇、將來要尋找甚麼工作等,都需要關心這個問題。「自我實現」總是建基於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

世界總是不停變遷,我相信未來的社會,仍會有很多變化,職業的模式會有更多可能。只不過,在一個走馬看花,人云亦云的世界,無不令人心亂,易令自己成為目無方向的人,因為現今的世界,都似乎甚麼都可以去做,甚麼都可以一試,只是時間花上了,就不復返,這是一個「時間及機會成本」的問題。如果讀者考慮好了,知道行動背後一切的成本及責任,並有計劃地進行,可能會為往後的人生帶來少一點的惆悵。

先簡單分享自己的經歷:中七預科過後,便選擇了就讀與設計相關的學科,若果畢業後,從事設計也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在這裡說的「設計」,是一個狹義且普遍人所理解的定義,並帶有工商業傾向,即指一般商業平面設計類型。
在學時期,我已於某公司擔任兼職設計師,一來想幫補學費及日常使費,二來希望提早踏入設計職場,看看設計這份工作,是如何運作。

 

不過,想法不知何時開始漸漸改變了,若以年資晉升為某公司的高級設計師,不會是我的志向。我認為身兼多過一種職業的人,或者更能合乎某類人的能力傾向及其本質。因此,有一段長時間,曾以自由工作者自居;但在發展初期,心靈力量是要非常強大,因為,要面對旁人如何評價你!曾有女性朋友與我分享說,認識了一位在志趣上非常合得來的人,但因為對方是一個自由工作者,而不會有進一步發展。另外,親朋戚友問起,你是做甚麼職業時,其實他們也不太明白你在幹甚麼……一般人只有「打工仔」或「做老闆」的二元思考,跳出了這個框架後,就是一連串的標籤如「炒散」、「無業遊民」、「待業青年」、「雙失」……

美國有位亞裔設計師,分享了從事設計行業上的實際操作,包括定價、意念提案、設計技巧及客戶溝通。當中他分享了一個關鍵的看法,就是把自己看作是一個「Business man」過於是一個「Freelancer」,從而為自己的職業性質定位。如果有興趣以平面設計作為「搵食」的職業,不妨參考他的見解。以下為相關網址 : https://www.thefutur.com

有一句說話叫「條條大路通羅馬」。以自由接案的形式到自己開公司,或是在一間公司全職上班也可。在我認識的朋友中,曾有一位在中學時期的師兄,大學畢業後,也是從個人接案開始到開公司;最後,還獲得獎學金資助,於世界各地的設計公司工作,因為是自由身的緣故,他還以「Project-Based」的形式,與不同公司合作。沒有太多想法,又想做「打工仔」的人,也可以在職業上先從事較為一般及多面向的工作,慢慢找出自己專業發展的方向,累積作品、實力、年資或個人特色,再轉向自己想專攻的範疇。畢竟,講起設計,也是非常多面向的。

若以自由人身份接案的形式生活,難處在於客源及如何建立人脈關係,這也無不與背景有關。有些朋友成長於「中產」背景,是從事攝影的,即使她的本科不是攝影藝術之類的學科,但客源大多來自中產階層或是外國人(一群願意為攝影付出「價值」的客戶群),並且在「人帶人」的介紹下,她更可以遊走於香港及外地工作,不愁客源及收入。因為,平時她積極參與各大大小小的活動或聚會,結識新朋友。

如果沒有強勢「關係」,而想自由接案,可以如何做?建議先老老實實找一份工作來做,也可嘗試做多份不同類型的兼職或短期合約工作,是設計類型也可,不是設計也可,嘗試建立不同行業上的人脈,也讓人看見你的工作態度及能力來獲取信任,待他們需要設計服務時,就會想起你。

 

我曾經在某一份兼職上因為有同事的家人從事珠寶行業,並想找人做攝影珠寶產品作宣傳之用,就想起來找我幫忙。先有基本薪金來維持收入,不易因為沒有客源而為生活使費愁緒。而另一類比較多人選擇的生活方式,就是先找一份固定工作,以業餘時間發展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可能是繪畫、木工、表演藝術等)。待那個興趣發展成熟,且能成為穩定收入來源,就能夠辭職投入自己喜歡的工作。

以我自己的朋友圈子來說,九成從事設計工作的人,都不喜歡現在公司的設計工作,即使從事「Freelancer」,設計項目上,也會有很多都是不願意接觸的項目,甚至有不敢承認是自己的出品!大概,朋友們以及我自己,都不會認為這是屬於一種「美感領域」的活動,好似很悶的產品介紹、「排書仔」、地產銷售書、或是「大量相片退地」等。無可奈何,一定要有一份「膽 Job」,即是,某間公司每一個月(或一些長期合作)項目,都會固定給你,如月刊、海報、FACEBOOK POST發文的繪圖之類。有了穩定的客源及收入,就可以抽空嘗試做一些具發揮性的設計項目,來積儲個人作品集。不過,走在「Freelancer」的行頭,是「好天斬埋落雨柴」;將來想再次找工作,HR通常不會把自由工作者的年資看成是經驗累積。如果花上幾年時間做「Freelancer」之後,想再找一份穩定的設計工作,那就要有心理準備,可能需要從「Junior」 做起;除非,你的作品集非常精彩,又具技術含量。

其實,嘗試從行動中去思考。藝術與設計範疇很大,那一方面是你想去做的也可一試,或者,當下做了,自己也會有一些新的體會。最後,想借學術巨人馬克思的說話來作結 :  “……nobody has one exclusive sphere of activity but each can become accomplished in any branch he wishes, society regulates the general production and thus makes it possible for me to do one thing today and another tomorrow, to hunt in the morning, to fish in the afternoon, rear cattle in the evening, criticize after dinner……”

後續......

 

如欲了解更多關於 Isaac的現況,請按以下連結查看:

Facebook : Art Storeroom

email : info@artstoreroom.co 

[1] In House的意思是指一些公司自行聘請設計師,但它們卻不是提供設計服務行業的公司。

[2] Production House的公司大多是指從事製作成份及產出的工序,設計成份較少,如印刷稿件,設計品的安裝工程等。

[3] 此乃理工大學文化推廣委員會籌辦給校內師生及校友參與的、不同類型的文化藝術活動,旨在增進其藝術涵養,並鼓勵其探索繽紛多釆的藝術世界。

[4]森山大道(Moriyama Daido),大阪府池田市出生,日本著名攝影師。曾任平面設計師,受到美國藝術家William Klein的《紐約》啟蒙,投身攝影。作品《Stray Dog》大獲好評。喜於城市街頭,自由捕捉攝影題材。風格以模糊、晃動、失焦、高反差、粗微粒等見稱。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