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創作』,說到『藝術』,總令人感到遙不可及。然而我們奔波於公式化的城市之中,忙碌於成就他人的成就,創作卻是尋回自己的途徑。每個人與生俱來便有創作的能力,也有著獨一無二的藝術頭腦,那些感受到藝術『呼召』並一心追尋下去的,最後都蛻變出獨一無二的人生。透過《畫家宅》,一起來拜訪十五位香港畫家的家,聽他們說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創作、自己的喜樂與哀愁,也許會發現,當中一些經歷和心情,你也有共鳴」
18 DEC, 2019摘自https://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9620443473
Jason_影像和錄像製作
相信,也因為那位朋友,一起攝影的時間久了,他啟發我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慢慢地,我被他感染,開始喜歡帶「美感」的影像,當時大概是中四中五年級。
過去,我是從事平面及產品設計工作,也曾有攝影;現在,則從事攝影行業,專注影像及錄像製作大約有六年之久。其中,攝影和錄像可謂各佔一半。我覺得攝影能夠滿足個人情感需要;錄像,則需要很強的故事性,包括如何講述故事、表達對事物的看法及用不同的角度演繹,難度較高。
攝影及錄像的主要製作範疇,均以「人」為拍攝對象,記錄人們進行的活動及他們所做的事情。例如:婚禮、活動攝影和攝錄、影樓拍攝等。影樓工作內容包括:拍攝家庭照片、情侶及夫婦照片、初生嬰兒照片……當然,亦有從事一些商業攝影,例如:微電影影片拍攝、商場推廣活動記錄影片拍攝及製作等。
「意義」,是工作的本質
坦白說,我喜歡現在的工作,因為,它能帶給我意義。
我覺得工作……開頭只會視之為工作,其實沒有很大的感覺,但做下去就開始體會,原來自己比較喜歡參與和「人」有關的攝影製作,喜歡捕捉「人」在不同時刻的情感。記得,曾拍攝某客戶的家庭照片,未幾,在FACEBOOK看到那位客戶的爸爸離世;我發現,為他們拍的相片,竟成為在世者的紀念……攝影,在這個情況下,顯示出其意義。也曾試過,有客戶特意以拍照服務作為禮物送給家人;曾經有一位男士來預約拍照,是因為結婚週年及太太剛誕下孩子。
漸漸,我開始感受到,照片,可以是一份別具心意的禮物。久而久之,我對人像攝影的「passion」,也越發加增。攝影,對我而言,慢慢變為捕捉人的情感和與人情感有關的一份別具意義的工作。
如前所述,在未從事攝影之前,我是從事設計工作,擔任設計師已有九年時間。初期,我只負責一些小型包裝設計和平面設計;後期,則負責公司的產品設計,並參與大大小小各種展覽的設計及製作。當感到時機成熟,便決意離開設計工作,投身攝影!
「興趣」,是投身攝影的開始
我是在中學時期開始接觸攝影,它是我的興趣。當時,它只是興趣,而不是(打算當作)事業;即使在我從事設計工作時,攝影,亦只是其中一個興趣,目的在輔助設計。不過,從事設計工作久了,發現在不停製作產品的過程中,消耗好多地球資源。例如:設計一個最新型號的智能電話,被用家使用了兩三年後,似乎失去存在價值,用家很快更換新的型號;即使,電話軟件操作速度已按時提升,舊的智能電話始終避免不了要更新,用家也隨之把它當作垃圾般拋掉,它便變成「沒有作為」的資源……
在從事設計工作的後期,我慢慢留意到,這種浪費地球資源的情況越發明顯。好似攪一個「event」,活動時間只有兩天,活動完結後的物資便作廢及棄置;而,包裝設計即使有多好,產品到達客人手上,取走產品後,包裝就會成為垃圾被扔掉……如此這般重複出現的情況,像告訴我,設計工作在製造好多不必要的浪費。或許,這可能跟我幾年前讀了BAADE[1]有關係吧!美感與藝術發展、藝術與社會的關係、藝術可以表達情感(Art Expression)和其他相關的知識等,令我對設計的想法不再一樣。
回顧整個職涯歷程,我不是一開始便入行做設計工作的:
中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茶餐廳當暑期工,任職侍應;因為當時考完會考,未知成績,覺得去賺一點錢,可以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雖然完全沒有任何工作經驗,但是在這種特別的地方工作,可謂有不少得著:好似如何落單或傳菜,接觸和很多不同階層的人溝通,都要「講清講楚」,反應正確。那是一份只兩三個月的暑期工作,但是,我覺得也滿有意思。後來,得知會考成績只有9分,未能升讀中六(因當時最低要十四分),於是選擇重讀中五一年。重考一次,雖然有所進步,但尚欠一分。發現讀書既然不是自己的專長,需要尋找其他出路。之後,報讀職業訓練局轄下的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的基礎文憑[2] (Foundation Diploma),讀的是技術性的、與理科相關的科技知識,並非讀設計。
其實,重考的那一年,我也有做暑期工,不過當時卻在「冒險樂園」工作。我在這家公司做的兼職可謂頗長,即由讀基礎文憑那年開始,到升讀電腦網絡高級文憑的三年,前後在專業教育學院學習共四年,在「冒險樂園」兼職也有四年。「冒險樂園」的工作讓我有接觸小朋友的經驗,相當開心,可以說,是一份可舒緩情緒及減輕壓力的好工作。當你不帶任何壓力,在那裡能看到小朋友和他們的家長,感覺完全不像工作,反而讓自己容易有機會與不同的人溝通。當看到小朋友沉醉地玩樂時,格外興奮。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舒緩,同樣也是一個很好的抒發;此外,有些公公婆婆來玩樂時,他們會主動與你傾談,感覺相當有趣。
相信,就是在那些兼職工作的時日,讓我對小朋友產生興趣;到現在,我最喜歡拍攝小朋友及新生嬰孩。而在拍攝新生嬰孩的過程,則最為「過癮」:不能控制他們的神態,只能引導、等候、捕捉……無論是哭是笑,也一一把它們特別記錄,甚至演繹;縱然拍攝器材只有一部,當拍攝對象不同,會帶來不同的表情及情緒變化,至為吸引。
「追求美」,是持續攝影的原因
我覺得隨著時間,自己會逐步轉變。喜歡攝影,開初是緣於興趣,但是喜歡漂亮的東西,應該是拜我最好的朋友所賜。年紀還小的時候,我們經常踏著單車一起到處玩耍及外出拍照。可謂「去到邊、影到邊」,當時沒有限制自己要拍甚麼,有時會拍日落,有時會拍人物;總之,沒有特定主題,沒有任何概念,甚麼都拍,就像一般的旅行相片。用的是輕便全自動相機 (傻瓜機),不是專業的單鏡反光相機。大家拍攝一輪後,會各自展示自己的照片,看看那些拍得最好看。
看到拍得好看的照片,自己很自然有一種追求;或者,會想辦法,希望自己拍得比對方好看。雖然大家都是要好的朋友,但是,也會有這樣的想法。這種感覺,不是為了競爭,其實也不需要競爭,因為不是為了「搵食」。這種感覺,純粹是因為看到漂亮的東西,自己想找尋其他方法,令拍攝出來的效果更好看。可以說,是看到、感覺到別人拍得很好,自己也想去模仿……
相信,也因為那位朋友,一起攝影的時間久了,他啟發我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慢慢地,我被他感染,開始喜歡帶「美感」的影像,當時大概是中四中五年級。其實,那位朋友,對美術的東西比較擅長,他懂得做不少網頁設計,自家攝影後可再加上其他設計。可惜,他現在從事資訊科技行業,沒有從事平面設計的工作。
「不同經歷」,能造就職涯發展
我覺得人的經歷好奇妙,接觸過的事物,不一定在工作上用得著,而卻是隨時有可能再用得著。在高中時,讀的是理科,卻未從事過與理科相關的工作;即使在香港專業教育學院讀的那個與電腦網絡有關的高級文憑,跟設計也是毫無關係。表面上似是無關係,但完成該課程後,第一份工作卻是擔任設計,因為,工作上需要使用電腦這工具來進行設計。
記得當時正值高級文憑畢業,有一些公司老闆會透過導師來招聘學生。我在第一次面試就即獲聘用,並在這公司工作共九年。當時的空缺是設計文員,不是設計師,基本要求是懂得用電腦,對美術有興趣。其實當時全班同學都在找尋工作,而我卻是一見工,就馬上受聘,對我來說,相當難忘。
我不知道自己被聘用的原因,或許,是因為我比較細心及有耐性;或許,老闆也看到我在界面設計(Graphic Interface)方面的表現吧!在學時,無論做的是一些編寫電腦程式的功課,或是一些與網絡有關的功課,我傾向喜歡做平面設計那部份,做外觀比較多,特別對圖形用戶界面(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有較多要求;其他同組同學通常主力編寫程式。我在寫程式上的參與,大約佔功課內容的百分之二十左右。
設計文員:產品包裝跟單
最早期的設計工作,是擔任設計文員,主要負責「跟單」,是一項跟進工作。產品通常均有包裝,分為「內部結構性包裝」和「外觀性包裝」,目的為吸引消費者選購。我的工作,如果跟的是電子產品包裝,產品的所有配件都要接觸和跟進。好像產品盒的內部結構組件,款式繁多,有些是禮盒包裝(Gift Box),外面分有圖案設計或無圖案設計。無圖案設計的禮盒包裝又稱為白盒(White Box)或郵遞盒(Mail Box),主要用來郵寄;此外,也有一些是吸塑包裝(Blister)[3]。
因為包裝的不同範疇,每一款產品會有一份物料清單(BOM - Bill of Material),這份清單的項目,包括包裝的所有元素,其內容項目原則上大同小異,客戶通常用這一份清單去下單。唯一內容項目不同的,可能是外觀包裝,例如,換一個適合的外盒給客戶;至於內部設計,屬於保護性的結構配件,通常是不變的。我的任務,就是尋找及跟進客戶在包裝方面所要求的內容項目,核對配件是否齊備。如果這款產品曾經下過訂單,今次(同款產品)再下訂單,可能需要修改平面設計或更新文字,我負責記下包裝盒需要修改甚麼;看看是否由客戶提供設計稿;重新打好樣本供客戶批閱是否合符要求等……
「掛名」平面設計師:只更換,跟舊款
跟單工作不足半年,被老闆安排做平面設計,而最初接觸的是設計海報。個人覺得因為接觸面擴闊,容易知道客戶的想法和要求:例如,上次客戶做了一個設計,今次換了產品,而我就用上次的舊設計來更換一些重要的元素,可能是換一兩張相片。產品如果與過去不一樣,便需要重新拍照,描述也要修改。這就是最簡單的早期設計,主要以「更換內容」為主,不需要有新的設計概念,跟著舊的設計款式做就可以,可謂是「手板眼見功夫」。當然,照片也不能拍得太醜。在這個時期,可以說,已經開始應用攝影技術了!
我覺得自己當時是一個「掛名」的平面設計師,對設計真的沒多懂……但心中會高興:公司應該覺得我有能力勝任,才給我機會。而我,沒有刻意要求甚麼。當我受到認同的話,我就接受,並且感激,覺得起碼有人認同自己。同時,心裡又想,自己沒有平面設計的背景(有的話,也只是初中美術程度,雖然在美術課有些作品也得過A級),不能甚麼也不懂,别人給你這個職稱,就真的以為自己已經是平面設計師?是不是需要去進修一下?因此,做了兩年多,開始一邊工作,一邊於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進修產品設計高級證書(Higher Certificate)。完成兩年課程之後,隔了一年左右,公司正式把我轉職為產品設計師。
由平面設計,轉變到產品設計,可算是一個特別的經歷:
在公司裡,平面設計和產品設計是兩個團隊,我們經常一起開會,彼此距離接近,而且關係也很好。產品設計團隊的工作主要負責創新,開發新產品;而平面設計團隊的工作,除了包裝設計,有關產品方面的東西,都需要參與。當客戶「看中」我們現有的產品,會要求擺放自己的商標和指定的顏色,而顏色的配搭要和我們公司的不一樣,這部份由平面設計團隊負責;可以說,由產品指定顏色的色彩規格,到打樣辦,向客戶確認等,都是我們的工作。久而久之,我對整個產品製作流程,可謂相當認識。例如:外殼的裝配(housing)、按鍵(button)或鏡片(lens)、各種物料、不同的塑膠(如:ABS、PMMA……),涉及的範疇越來越廣。
擔任設計文員,覺得設計和美感有關,自己感到有興趣,所以入行。慢慢接觸到包裝、產品的色彩和規格,甚至生產(那時候,我們常常需要到工廠,實地跟進打辦過程),對產品設計也開始感到興趣,想進一步認識。相信是「興趣」,推動我由平面設計,轉移到產品設計。
正式轉為產品設計師後,自己只有高級證書程度,深感不足,開始進修學位課程。不過,當時的想法是,覺得讀書是「學習一些思想方法」,所讀的科目是否確切地要與工作有關,未必很重要。在讀BAADE時,學到如何獨立、溝通、主動、解決問題……甚麼都要靠自己,不可以經常依賴他人。畢業後,機緣巧合下,與理工讀書時的一位同學,出來一起「搭了個影樓」,開始創業。
創業開初,經濟方面頗為緊張,因為由設計工作轉出來,在攝影界別中,我變成了一個「新人」;加上,自己作品數量未夠多,人脈網絡未夠大,客戶未必會直接選擇自己。回想過來,這種因創業而來的經濟緊張是必然的;只要,相信自己可以發展及拍攝到好看的照片;只要,做出來的東西好看,做事細心認真,別人會看到、欣賞到、認同到……自然會來找自己。長遠來說,人們用過自己的攝影服務,就會繼續用,甚至介紹給身邊的朋友。
攝影:「是一種藝術的表達」
坦白說,雖然曾經是設計師,自己不算擅長動手繪畫[4],操作電腦設計產品,可能較為容易。至於設計與攝影的關係?個人覺得,設計元素中點線面的運用,有其學問;而攝影中的光影配合,有其定律。兩者屬相輔相成,彼此息息相關、可以說,是互相配合。
攝影,對我而言,一直是興趣,不單只是應用在設計工作上的技術。現在,隨著累積的經驗,慢慢發現,在我心目之中,攝影,是「一種藝術的表達」。近期,運用鏡頭,為劇場拍照,捕捉及保留當下的一刻。這種「保留」,我認為不只是一種記錄,而是在表達一種「神髓」:表演者當時正在做的事情、他/她和環境的關係、燈光的變化等……我,作為攝影師,是捕捉光影與情感,甚至是它們之間的關係。
如何繪出自己的路線圖?聽下「佢」講……
“ 我覺得首先要有熱誠!只是擁有興趣,是不足夠的。好似,一開始好喜歡影相,但如果想將其變成事業,就會不一樣。有了熱誠,還需要堅持。興趣,可能在開初有幫助,但是,熱誠和堅持,卻很重要。對一件事、一個喜好有興趣,卻沒有堅持,到最後,是無法走到變成事業的一步。我的意思是,只是喜歡,沒有用,只是在「雕花」,是沒有意思。「雕花」,雕一個、十個、百個,未必能夠變成職業,但當雕到一千個、一萬個,讓人家看到你的堅持時,就有機會可以變成事業。別人看到你的熱誠時,就會產生好感;或者,不是好感,而是開始會留意你:「這個人,在藝術創作或設計方面『咁耐』都未放棄?」或者,會開始看看你的作品。然後,發現當中能夠表現到一定的實力,覺得「都幾靚呀!」才會對你這個人建立信心。別人對你的作品有信心,才會開始給予工作機會。所以,要堅持……”
後續......
如欲聯絡Jason,請掃描以下二維碼:
我享受創作作品,享受捕捉自己覺得漂亮的事物。當別人喜歡自己的作品,是滿足感的主要來源。現在,對我來說,我追求每張照片都可以引人入勝(有情調、有「mood」在其中),可以講述故事,可以表現看法,可以捕捉情感!主觀地說,我應該在運用鏡頭,來捕捉自己當下的個人感覺……
無論設計或攝影,都需要運用個人「感知」(sense) 進行。當中涉及的原則與基礎,可以幫助提升美感,不容忽視。這也解釋了,為何大家用同一件攝影器材,站在同一個位置拍攝,但拍出來的效果與感覺不一樣。個人覺得,具備設計美感的感知,同樣能提升到攝影美感的感知。回顧自己的美感感知發展,應該與高中的那位要好的同學有關。至於父親,他是電器技工,工作是修理及裝嵌;哥哥喜歡玩電腦,所以,小時候喜歡玩螺絲批、模仿起釘、拆解東西(包括電腦)。其實,身邊人的對我的影響也幾大……除了攝影,選修理科及學用電腦,也應該與家人有關。
藝術性份:對自己誠實
我的金錢觀念不太重,由中五暑假開始,不停以半工讀的形式完成學業;所以,家人一向都沒有擔心我的經濟情況。我覺得家人真的很放手,給我不少自主空間。如是者,一切由興趣行先。由興趣出發,開始建立自己的職業與事業。過程中雖然有很多轉變:工作上的職位轉變、晚間兼讀的艱辛、跟背景各異的同學交流新概念、工作上不少設計意念及解決問題的撞擊……其實,每個階段、每個經歷、每個環節,都是息息相關。在個人興趣和周遭環境的互動下,到現在這個時刻,自己確定從攝影中,找到價值的所在[5],既能表達自我感受,又能獲得一份特別的認同感。
我是一個樂觀的人,能力不逮的話,會第一時間承認。然後去找尋自己的道路,找尋可以勝任的事。我覺得經歷失敗是很重要的,但失敗後需要有所醒覺,知道甚麼是不適合自己,然後去做些適合自己的事。執著做不適合自己或無興趣的事情,即使做到好專長,價值為何?我覺得人是需要經常撫問內心:「自己究竟喜歡甚麼?」是很重要的。
記得CHE曾這樣總結我的美感發展歷程:「在美感的追求上,我的個人成長可能有一個傾向,就是:我會努力認真學習及發展自己可以掌握的東西,在發展的過程中,我能夠把已經發展到的東西轉化(transform),或者是深化,以致把它/它們慢慢『培育』成為一種專長。不過,一旦發現,倘若尚未掌握或不擅長的話,我會自然放下:不爭奪、不死撐、不勉強」。可能,將來真的做了攝影專家,發現無空間進一步發展的話,會掉頭考慮去繪畫……
[1] 美術及設計教育(榮譽)文學士課程(BA(Hons)Art and Design in Education)的簡稱。
[2] 基礎文憑就只有一年,有別於一般文憑或高級文憑,完成後,政府認可相等於會考英文合格的升學資格。
[3] Blister是吸塑包裝,常見於超市的透明包裝,係透明膠片兩塊夾在一起,而上方開個三角形或圓形的洞,供掛勾吊掛於貨架上。
[4] 當時的平面設計團隊共有四人,其中一位女同事繪畫能力很高,很有平面設計的觸覺。而自己只是看得多、接觸多,才開始做平面設計,實際卻不算是平面設計。感覺自己沒有很到位……
[5] 這份價值是來自我拍的照片,因為它們帶來某些人當下的喜悅,並得到幫助。